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傍晚宣佈對全球各國加徵「對等關稅」,歐盟、中國首當其沖。布魯塞爾和北京方面都予以了猛烈抨擊。那麼,原本有著不小摩擦的歐中經貿關係,又會因為川普的關稅大棒而出現哪些新動向?
就在4月3日的中國商務部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何亞東對美國宣佈加徵「對等關稅」之決定大加抨擊,表示會「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何亞東提到,已經有「很多貿易夥伴表達強烈不滿和明確反對」,指出「歷史證明,提高關稅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既損害美國自身利益,也危及全球經濟發展和產供鏈穩定」。中方敦促「美方立即取消單邊關稅措施,與貿易夥伴通過平等對話妥善解決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商務部發言人在抨擊美國時,多次提及「很多貿易夥伴」。就在同一場新聞發布會上,何亞東就披露說,幾天前,中國商務部長與到訪的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謝夫喬維奇(Maroš Šefčovič)舉行會談,「雙方同意盡快重啟電動汽車反補貼案價格承諾談判,為推動中歐企業開展投資和產業合作營造良好環境。鑑於案情複雜,應歐方請求,中方決定依法延長白蘭地反傾銷案調查期限。」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多年任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的伍德克(Jörg Wuttke)指出,這是中國在利用川普颠覆既有國際秩序的時機向歐盟發動「魅力攻勢」。「我覺得歐盟和中國在接下去一段時間裡真的有可能互相接近,歐中關係有望進一步緩和。」這位目前擔任大成全球咨詢公司–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DGA)合夥人的中國問題專家認為,這是因為中美關係極有可能因為川普不斷加碼關稅而趨於緊張,「因為中國政府必須做出回擊,而且可以說他們早就已經把子彈上膛了。」
中國駐歐盟商會秘書長方東葵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也說,作為中、美、歐全球三大市場中的兩個,「中國和歐盟現在可以通過加強溝通和磋商,從而為動蕩的全球貿易注入穩定性和正能量。」
歐中貿易摩擦依舊
然而,中國和歐盟相互接近、共同抵抗川普關稅大棒的構想面臨著許多內部的阻礙。近年來,歐中之間圍繞著太陽能、電動汽車反補貼關稅等貿易問題有著不小的摩擦。歐盟方面調查認定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鏈大量受益於「不公正的補貼政策」,並出台了相應的懲罰性關稅。北京也對不少歐盟產品加徵報復性關稅。儘管歐中雙方一直在就此議題保持談判,但是何時能取得成果仍然是個未知數。此外,也有不少關注歐中關係的分析人士擔心,隨著川普普遍加徵關稅,同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歐盟和中國,勢必會在美國以外的市場上更加激烈地競爭,因此會反而激化歐中之間的矛盾。
長年關注中國經濟的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貿易專家馬特斯(Jürgen Matthes)就對德國之聲表示,中國商品極可能會被迫尋求其他銷售市場,尤其是歐盟市場。「我們看到中國企業一方面確實更有效率、更善於創新,但另一方面也收到了巨額補貼。而且,人民幣兌歐元匯率也是被低估的,這也賦予了中國商品不對稱優勢。」
中國駐歐盟商會則對這種擔憂不以為然。秘書長方東葵說,作為體量巨大的經濟體,中歐之間存在貿易摩擦和分歧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中歐雙方現在要做的就是「作為多邊貿易體系維護者防止逐級競爭」,「避免全球多邊貿易體系蒙受更嚴重衝擊」。他進一步建議目前處於封凍中的《中歐投資協議》重啟談判,從而「通過中歐合作來對沖全球市場的動蕩」。
雙重去風險
德國經濟學家馬特斯卻認為,解凍「中歐投資協議」現在並非好主意。「如果北京真的能大幅收緊補貼、恢復人民幣升值,那麼我們或許還可以討論《中歐投資協議》。但即便是這樣,也是不一定符合我們歐洲利益的。因為該協議會激勵歐洲大型企業進一步加大對中國的投資,擴大其中國工廠的產能,進一步損害歐盟對華出口、進一步威脅歐洲本土的就業崗位。」
曾在中國生活好幾十年的伍德克則指出,不論是中國商品可能轉而衝擊歐盟市場、還是《中歐投資協議》可能造成的歐洲就業崗位流失,其根本原因都在於中國工業領域廣泛的產能過剩問題,而這個問題在當前中國政經體制下很難解決。「中國的製造業生產了全球34%的商品,如果產能全開比例也許還要更高,但是中國的消費只佔了全球的12%。這樣的情況,肯定會造成國內的經濟問題,也會危及和貿易夥伴的關係。……但是我依然相信布魯塞爾和北京現在都在尋求改善雙邊關係。」
智庫機構「歐盟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的中國問題專家歐特爾(Janka Oertel)幾天前在接受德廣聯中國播客節目Welt.Macht.China採訪時則明確警告說,歐洲不應該在歐美關係轉冷之時轉而尋求親近中國:「在川普当選之前存在的歐中摩擦,如今依然存在,不論是產能過剩、還是不公正的貿易手段等等。所以說,另一邊的中國並不是什麼神奇藥方。」
有鑑於此,近期德國以及歐盟政界逐漸開始提及「雙重去風險」概念(Duo-Derisking),也就是同時降低歐洲對美國、中國的經貿依賴度。科隆德國經濟研究所(IW Köln)貿易專家馬特斯就在德國之聲採訪中說:「歐盟的對華去風險策略將會因為川普的關稅而變得更加艱難,這意味著歐盟必須要加強和拉美國家、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加強關係,推動經貿關係多樣化進程。」
轉載自《德國之聲》,德才 德才是德國之聲中文網集體筆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