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不斷擴張軍力,並且屢屢在南海、台海等區域進行軍事化行動,除了嚴重影響區域安全情勢,也使外界評估解放軍侵台的可能性持續升高,包括美軍高層在內的部分人士更認為,中國對台動武的時機可能落在2026年或是2027年。
對此,「菲律賓星報」(Philippine Star)專欄作家、華府智庫「中東媒體研究所」(Middle East Media Research Institute,MEMRI)中國媒體研究計畫特別顧問馬西根(Andrew J. Masigan)在1日發表專文指出,有部分專家相信北京當局目前已經制定出能夠在不引發武裝衝突的情況下,透過封鎖達成統一台灣目標的替代戰略,且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政策指導下,對全球發動關稅戰,恐為中國實施對台封鎖創造有利環境,使解放軍不費一槍一彈便能達成重大目標。
馬西根表示,台灣是僅次於荷蘭之後,全球對貿易依存度最高的國家,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2024年的報告發現,台灣在2022年出口總額,達到國內生產毛額(GDP)的69%,進口總額也達到GDP的61%,相較之下,美國在2023年的出口總額僅為該年度GDP的11%,進口總額則是14%左右,由此可見國際貿易運作對台灣的重要性。
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在台灣能源有高達97%依賴進口,包括石油、天然氣以及燃煤都需要從境外採購,且能源儲備量大約僅有5個月左右;此外,台灣有70%的糧食供給都仰賴進口,因應緊急事態的儲備量則約能支撐1年。因此,任何能夠掐住貿易運作的手段,都足以扼殺台灣的生存。
因此,根據CSIS報告,中國國防大學最早在2006年時,就已發表認為封鎖是壓制台灣最有效手段的論文;其戰略想定就是切斷台灣與國際之間的貿易線,使包括能源、原物料以及糧食等能夠維持島上2400萬人口生存所需的關鍵物資無法進入。
且封鎖達到一定程度時,將會對台灣造成嚴重的經濟與人道方面的損失,從而逐步削弱台灣的防衛能力、民心士氣以及政治決心,在北京的估算之下,長期施加壓力最終能在不費一槍一彈的情況下,達成統一台灣的目標。
馬西根認為,在川普政府發動關稅戰,使盟邦與美國日漸疏離之下,北京當局正在設法塑造自身穩定、負責任的大國形象,且這樣的姿態也已經獲得一部分的成效,吸引了新的盟友,從而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因此在這樣的氛圍之下,貿然動武將使北京在外交領域的努力付諸東流,代價遠遠高於可能獲得的益處。
封鎖可能如何發生
馬西根表示,只要台灣海峽發生了重大事件,無論是真實或捏造,都能夠讓北京有充分理由利用安全威脅採取行動;中國將會主張預防事態升級,在台灣周邊設立隔離區,並部署海警強化行動的正當性,且在維護海警安全的藉口下,於外圍地帶部署海軍兵力。
由於包括高雄、基隆、台中、台北以及麥寮等地,是台灣為數不多的深水港,因此北京當局很可能透過扼守前述港口水道,切斷台灣貿易與能源的生命線。此外,中國海警單位很有可能會進入台灣24海里(約44.4公里)的鄰接區(contiguous zone),藉此傳遞出不承認台灣主權的訊息,但可能不會進入12海里(約22.2公里)的領海區域之內,避免使外界將此視為入侵。
專文認為,以安全隔離為名實施封鎖手段,在國際法上存在不被解讀為戰爭行為的空間,進而降低包括美國與其盟邦依據對台灣的安全承諾,以軍事手段進行干預的可能性。
台灣出手反擊後可能的發展
專文指出,台灣若選擇以軍事手段回應,將使北京獲得升級衝突的充分理由,並且從民事的執法行動全面轉變為軍事行動,並且改由解放軍海軍主導封鎖作業。在局勢升級的情形之下,解放軍海軍可能出動潛艦在台灣周邊,尤其是關鍵港灣與基礎能源設施附近展開布雷作業,同時,解放軍空軍也將會在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內設立禁飛區,從而掌握制海、制空權。
此外,中國也有可能藉由切斷台灣聯外的12條海底電纜,進一步達成孤立台灣的目標;即便台灣藉由和歐洲電信衛星(Eutelsat)之間的合作,維持部份的衛星通訊能力,但其能量仍不足以支持與外界的正常聯繫,簡而言之,任何軍事手段的升級,都會使台灣的孤立與脆弱程度加劇。
與此同時,美國與盟邦動用軍事力量進行干預,也將引發難以預料的戰爭場面,從而使台灣與民眾面臨災難性的後果。因此,馬西根認為台灣領導階層在這樣的情況下,將會面臨兩難的困境,要將衝突升級,面對可能的損失,或是以主權為代價,避免嚴重衝擊,不過對於北京當局而言,採行封鎖無疑是低風險,且有高收益的策略。
轉載自《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