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中葉,在歐洲思想文化界有一股強大的思潮,它一度主宰 了歐洲精神文化領域的創造活動。這股思潮喚醒人感覺世界的新方式,使藝術家嘗試新的創 作方法。它的影響深入到精神生活和藝術創造的各個方面,哲學、文學、音樂、繪畫都產生 了以這股思潮命名的流派,它就是浪漫主義思潮,在文化史上,人們將其稱為浪漫主義運動 或浪漫主義革命。
問: 浪漫主義可是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大題目。
答:確實如此,在歐洲思想文化史上,它與古典主義雙峰並峙,成為反思啟蒙運動的最有力 的思想資源。但是,浪漫主義這個概念可能是文化史上最複雜,最含混最難定義的概念。不 知有多少思想家對此殫精竭慮,從各個方面給以論述,試圖釐清和規範這個概念。但無論哪 位大家都無法窮盡浪漫主義的含義 ,也無法精確地定義它,只能以近似的描述和概括性的綜合來闡發這個概念。上世紀80年代 初,我的碩士論文的題目就是談法蘭克福學派重要哲學家馬爾庫塞的浪漫主義傾向。記得我 曾就這個題目請教我的恩師,北大的周輔成先生,他聽了我的選題後就說,你可是選了一個 極難的課題。40多年後舊話重提,也是對周先生的懷念。所謂“浪漫主義的”這個形容詞,無 論是英語的romantic,法語的romantique還是德文的romantisch,都有一個共同的詞根roman, 這個詞根也是“羅曼語族的”這個表述的詞根,用來指稱自公元三世紀之後通行於南歐和羅馬 高盧行省的地方語言,其實就是羅馬人所使用的拉丁語的地方化。後來這個字在南高盧,也 就是現今法國的普羅旺斯,又衍生出一個字“romance”,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羅曼斯,這是流行 於法國南部的騎士詩歌和傳奇的總稱。法國著名的武士詩《羅蘭之歌》就是代表作。當羅曼 語逐漸演化成古法語之後,又出現了roman這個詞,最初用來表示傳奇故事,後來成為詩歌 體小說的名稱。比如《列那狐的故事》法文就是《Le Roman de Renard》,最終成為一切創作小說的總稱。
問:顯然所謂“浪漫”就是來自roman個詞。
答:是的,但是當這個詞成為觀念史的研究對象時,它的含義更為豐富複雜,因為它所指稱 的內容涉及到人類精神生活的一個廣闊豐饒的領域,搞清楚它的意涵實際上是為了探究人類 思想史的足跡。但這個工作很艱難,可謂墜緒茫茫,岐義百出,以致美國研究觀念史的大家 洛夫喬伊在深入探討了浪漫主義的種種含義之後,竟然提出“一個根本補救之法”,我們應該 完全停止談論浪漫主義。 但他也知道這實在不可能,因為討論浪漫主義實質上是在開掘人類精神寶藏。所以他又提出 ,使用浪漫主義一詞一定要採用多重形式,也就是要表明浪漫主義一詞所具有的多樣性。因 為根據他的羅列,人們會認為盧梭是浪漫主義之父,或認為浪漫主義起源的榮耀應歸於伊曼 努爾·康德。被列為浪漫主義創始人的還有培根、聖保羅、甚至柏拉圖,而這些大哲的思想 特徵本來和浪漫主義毫不相干。問題是,如果人們能確定浪漫主義的思想特徵、感悟方式、 創作手法,基本信條,那麼你真有可能從許多大思想家那裡覓得蛛絲馬跡。但我們不能憑某 一句話,某一個判斷就將某位思想家歸入浪漫主義陣營。可所有的研究主題非得有一個主導 觀念,而這個觀念又必須有基本定義,否則這個主題就不可能得到深入闡述,所以洛夫喬伊 提醒所有探討浪漫主義主題的人,“他必須從簡單而明顯的事實出發,即我們時代或其他時 代的各位歷史學家出於這種或那種理由,用浪漫主義之名來命名了不同的歷史階段或運動” ,從這個事實出發,我們才能把不同歷史時期精神生活中的共同特徵提取出來,經過概括、 比較、總結等一系列邏輯規範方法,給浪漫主義這個無比豐富的主題一個比較清晰明確的說 法。
問:但浪漫主義主運動並不僅僅是一個給浪漫主義概念定義的問題。
答:對,但從這個概念出發,我們會面對一個歐洲思想文化史上的大事件,那就是浪漫主運 動在德國的興起。可以說自馬丁·路德掀起宗教改革浪潮之後,德國在歐洲文化史上有一段 沉寂期。在德國思想界被法國啟蒙運動喚醒之前,德國對歐洲文化的貢獻乏善可陳。以賽亞 ·伯林描述了這種情況。他指出:“德國終歸沒能像英國,法國,甚至像荷蘭那樣建立起一個 權力集中的民族國家。在十八世紀,德國人是由300個王公和1200個領主統治着,30年戰爭 使德國分崩離析,血腥的死亡阻斷了德國文化的發展,可以說它摧毀了德國精神。德國文化 萎縮成一種地方文化,在那些沉悶的小宮廷里苟延殘喘。當時的德國根本沒有巴黎,沒有中 心,沒有活力,沒有驕傲,沒有進步,變化和權威的意識 。”儘管如此,啟蒙之光畢竟已經照臨到德國陰鬱的黑森林中。康德那篇《什麼是啟蒙運動 》振聾發聵,他指出:“啟蒙運動就是人類脫離自己所加之於自己的不成熟狀態,不成熟狀 態就是不經別人的引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無能為力。要有勇氣運用你自己的理智,這就是 啟蒙運動的口號”。至此,德國思想日益成熟,特別是在哲學領域,一時間群星燦爛,使德 意志成為一個“用頭立地的民族”。
問:浪漫主義運動產生於啟蒙運動之後,但這兩者卻有許多觀念彼此衝突。
答:豈止是衝突,浪漫主運動在某些方面完全是對啟蒙運動的反撥。浪漫主義運動產生於德 國,這裡有着極為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原因,可以說,德國浪漫主義運動是德國對人類精神文 化的深入拓展所做的最大貢獻。因為雖然在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浪漫主義思潮在英 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都有傑出的代表和作品,但浪漫主義運動卻發韌於德國。正 如洛夫喬伊所說:“18世紀90年代初,德國發生了一場運動,它為自身發明了這個術語,成 了唯一能夠無可爭議地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運動。”伯林對浪漫主義運動格外重視,因為在他 看來,“浪漫主義的重要性在於它是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運動,改變了西方世界的生活 和思想。對我而言,它是發生在西方意識領域裡最偉大的一次轉折。發生在19、20世紀曆 史進程中的其他轉折都不及浪漫主義重要,而且它們都受到浪漫主義深刻的影響。“伯林的 這個判斷讓人吃驚,難道19、20世紀人類歷史上發生的重大轉折都和浪漫主義脫不開干係 ?如果確實如此,那麼我們是否已經了解了浪漫主義觀念的深刻內涵?與洛夫喬伊一樣,伯 林也確信浪漫主運動是德國特產,他說:”我所要論及的浪漫主義有時間限定,只想關注在 特定歷史階段發生,至今仍影響着我們的某次變革。變革發生不在英國,不在法國,而在德國。”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