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談判關稅開獎,正如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蘇格蘭所說的那樣:「歐盟必須花錢贖身,才能避免更高的關稅。」果然,歐盟付出不少代價換來大多數商品15%的關稅,但鋼鐵和鋁仍維持50%,半導體及藥品仍待「232條款」調查,烈酒問題亦未解決。
在長達3個多月美歐談判中,美國雖看似讓了一步,從30%高關稅下修至15%,但是歐盟做出了更大的妥協,不得不接受川普威逼之下的城下之盟,不是期待的盟友優惠0%豁免,也不是與英國相同待遇而可以接受的10%。
歐盟輸了,川普大贏。15%的稅率看似折中,其實美國只是把槍口往下挪,依舊頂在歐盟的腰上。歐盟的大妥協包括:
美輸歐產品零關稅;歐輸美商品基本稅額加徵15%。此外,歐盟承諾購買7,500億美元的美國天然氣,比日本投資美國多500億美元來到6,000億美元,最後加購軍事武器。歐盟為爭取15%關稅定錨,送上至少1.35兆美元的大禮包給川普政府。
雖然歐美達成了貿易協議,但凸顯出歐盟大讓步的七大問題:
一、關稅不對等,歐盟及其成員國與企業集體失血;
二、巨額訂單與投資輸血美國:川普與美國收得選票、稅收及產業回流的「一箭三雕」滿載而歸;
三、標準主權拱手相讓:歐盟首次全盤接納美國汽車安全、排放測試及工業產品認證體系。此條款如同讓歐洲製造業淪為美國附庸。更隱秘的條款是科技霸權的統治,歐盟放棄對谷歌、蘋果等公司徵收數位服務稅(Digital Service Tax),科技主權徹底繳械。
四、後有懸在歐盟頭上的3把劍待命:在鋼鐵與鋁、半導體及烈酒3個領域尚未議定關稅,半導體與藥品待調查後再議定單獨徵收類別關稅。鋼鐵涉及德國和義大利製造業,半導體是荷蘭和法國的經濟命脈,烈酒則牽動法國。美國針對這3大產業拖著不談,依然是懸在歐盟頭上的3把劍,會割下多少血肉仍在川普的手中,進行單邊制裁。
五、徹底取代俄羅斯,霸佔歐盟能源市場:7,500億美元分3年購買美國能源產品旨在徹底切斷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俄烏戰爭之前,歐盟每年得從俄羅斯手裡進口上千億美元能源。往後把訂單全部轉移給美國,徹底掐斷俄羅斯天然氣進口。美國靠一紙關稅協議,順道掌控歐盟能源命脈,又收重創俄國能源經濟之效。
六、阻斷歐盟防務獨立:在法國主導下,歐盟一直想擺脫對美依賴,發展自主的軍工產業。2025年3月,歐盟發佈《歐洲防務白皮書》指出,歐盟計劃4年內籌集8,000億歐元,支持歐洲本土軍工業發展。白皮書還計劃,歐盟援助烏克蘭的武器,不再依賴美國,而是更多從歐洲本土採購。
歐盟防務獨立計劃,已被川普破功。首先,川普把美國援烏,變成美國軍售,北約買單。歐洲的援烏抗俄,必須給北約撥款買美國武器。其次,透過關稅談判,歐盟必須大規模採購美國軍事武器。川普的兩道鎖鏈套上歐盟身上,歐盟軍工產業的重建難矣。
七、戰略自主的自我消滅:過去多年來歐盟力倡戰略自主,防務基金與綠色產業補貼等因一紙協議而自毀立場,先注資北約購買美國武器與F-35,再承諾十年裡對美投資佔歐盟GDP的3.5%,放棄支持歐洲本土軍工業發展,除川普的關稅武器再次顯威外,為戰略自主埋下障礙的前行路。
在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洋洋得意地宣稱,「歐盟將首次完全接受美國的汽車和工業標準」,意味著歐洲製造業的標準與美國接軌的同時,是降維而不是升級。德國引以為傲的汽車工業,法國精湛的工藝,義大利獨特的設計理念,都要向美國標準低頭。這些對歐盟來說,像是在規則標準上自廢武功,也對戰略自主製造更大的不確定性。
這場關稅協議,表面上看像是一份雙方握手言和的約定,實際上裡面藏著算計。川普很清楚,他不是為了公平,而是為了控制,用15%的表面關稅,換來了技術主導、市場開放和歐洲讓步。而歐盟表面上贏得了穩定,背後卻是對貿易規則、話語權及標準體系的系統性鬆動。
歐盟盤算至少支付1.35兆美元的和平帳單,背後意味著川普透過「關稅極限施壓+能源誘導+軍工依賴」等,對歐盟經濟的深度綁定,是美國對歐盟經濟格局的再平衡與遏制其發展,確保「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霸權續命。
這是川普「極限施壓模式」繼與日本談判後的再奏凱旋曲。川普先提出高關稅威脅,然後再迫使對方以巨額購買美國產品與投資美資,實現美國標準的全球輸出,最後以降低關稅為恩惠換取巨大利益。另外,在用關稅退稅給美國企業和人民,減輕直接衝擊的同時,美國實現出口巨額商品與資本引入的目標。
在對歐盟國家對美國市場「看不見的開放」下,零關稅全面開放美國產品,誠如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公開表示,美國徹底打開了歐盟20兆美元市場,這勢必衝擊歐盟市場、經濟成長率,也將削弱歐盟企業的競爭優勢,進一步加深其對美國市場、能源和軍事的依賴,並且造成歐盟債務增加、財務緊縮及社會福利縮水的內政困境。
美國與歐盟的貿易額佔全球貿易總額的近三分之一。歐盟對美出口約佔美國進口總額的15%,其中汽車、機械、藥品和化學品等是歐盟最主要的輸美產品,這些歐盟對美出口約佔其GDP的3%。在美國加徵15%的關稅,勢必將拖累歐盟整體經濟成長。尤其,德國、義大利、荷蘭、奧地利、愛爾蘭及比利時等出口導向型國家,其對美出口在本國GDP中所佔比例高於歐盟平均水平,將面臨更大的衝擊。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計算,15%的加徵關稅以及更高的鋼鐵和鋁關稅,將導致德國GDP下降0.15%,相當於減少65億歐元,而歐盟GDP將下降0.1%。
因此,這紙協議令歐盟各國五味雜陳。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說的直白,川普將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當作早餐吃掉了」。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說:「歐洲不能依賴美國做決定,要推動戰略自主。」法國總理白胡(Francois Bayrou)為指稱協議達成「那是一個黑暗的日子」。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朗格(Bernd Lange)認為,會以犧牲歐盟自身利益為代價,而表達強烈不滿,瑞典、芬蘭及荷蘭等國亦表示不利歐盟及本國經濟發展。
媒體的評論亦是認為歐盟輸了。《明鏡週刊》(Der Spiegel)直說「歐洲人向川普投降了」;《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指責歐盟在卑躬屈膝、自我矮化;荷蘭《電訊報》(Telegraaf)則說「充滿了苦澀」。
不過,在美國近日與日本的協議成為「樣版」後,15%已成美國底線,歐盟最終無奈接受。意味著,選擇穩定而非徹底的不確定性;明確的規則優於完全不可預測。
歐盟在7月初就制定出反制清單,預計對93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開徵報復性關稅,計劃於8月7日執行。但問題在於,歐盟現在一身債務、能源焦慮、政局動盪,根本沒本事跟美國硬碰硬。如德國經濟連續3季負成長、法國通膨失控、義大利債務再創新高,歐盟幾乎沒有國家希望在這個節骨眼上跟美國開戰。
回顧歐盟對川普關稅戰的挫敗,犯有兩大失誤的致命傷導致不對稱作戰的戰略失敗:
首先,錯失良機:歐盟內部分歧與猶豫不決。
歐盟從川普發動貿易戰時便反應遲緩,面對川普快速行動化為泡影。談判團隊制定的3點計劃,包括試圖透過購買更多天然氣、武器和農產品,來減少近2,000億歐元的商品貿易逆差,用來相互降低關稅,並準備反制措施。但川普比預期行動更快,3月份就對鋼鐵、鋁和汽車徵收25%關稅。
而且,歐盟內部分歧進一步削弱談判立場。雖然德國、法國等國主張使用「貿易火箭筒」作為反脅迫工具,但並非所有成員國都讚同這一強硬舉措。
在與川普長達3個月的談判中,歐盟內部對於應對策略存在嚴重分歧。歐盟委員會貿易總署長魏恩德(Sabine Weyand)一直主張對川普加徵關税採取更強硬及報復的立場,與更為溫和的馮德萊恩的立場形成鮮明的分歧與對比。
德、法兩國也一再呼籲歐盟對川普的關稅採取更為強硬的應對措施。但馮德萊恩及其團隊認為,川普可能採取的額外措施,包括威脅對歐盟製藥等產業徵收特定關稅,為此將為關稅戰升級帶來更大的風險。
此外,歐洲對美國安全保障的依賴,也成為反對貿易對抗的另一個理由,特別是歐盟東部和北部成員國。尤其對川普可能對烏克蘭武器供應的斷鏈、從歐洲撤軍,甚至退出北約的擔憂籠罩著談判議程。
在「戰略耐心」與「強硬反擊」間,充滿內部路線之爭,「戰略耐心」,因而喪失先機,「強硬反擊」因路線分歧無法整合,而失去籌碼。
其次,川普精準重擊歐盟痛點,被拿捏而造成歐盟被碾壓的結局。
歐盟27個會員國內部意見並無法形成統一戰線。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為保護最核心的汽車產業,而急於解決貿易衝突;但法國總統馬克宏則堅持「反對不對稱讓步」;諸如此類,27個國家有27種不同的聲音,歐盟受成員國分歧的制約,選擇忍受痛苦以期獲得更好的協議,此等顯露歐盟談判的先天弱點。
歐盟並非沒有反制手段,準備對93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加徵30%關稅的報復清單,包括波音飛機、肯塔基威士忌、汽車全部精準攻擊紅州的產業,但從未正式啓用反脅迫工具。
同時,反制的手段留中不發,在歐盟主事者間亦存在分歧。談判團隊將川普關稅戰視為典型的貿易爭端,並力主報復,但馮德萊恩在考慮風險不,選擇了謹慎和風險規避。
再考慮及俄烏衝突與北約防禦等,歐洲在安全上仍依賴美國。由於歐洲本土軍工產能尚需用時間換取產能擴張,歐盟短期內將繼續依賴美國的軍火商。據估算,從2022年俄烏戰爭伊始到2024年,歐洲約2,000億歐元的防務裝備支出中,約一半流向了美國軍工企業,凸顯對美國的依賴。
因此,布魯塞爾大退讓的「戰略性協議」,表面上談的是貿易關稅,骨子裡思考的是地緣政治博弈與安全,也就必須向華盛頓低頭。
最終還是妥協大讓利了,川普準確地掌握並重擊歐盟的痛苦閾值,成功嚇阻與壓制歐盟。
其實,布魯塞爾的退縮,不選擇強硬且報復的戰略,實則規避歐美爆發貿易戰的風險,成了次優的抉擇且明顯有利於美國的不對稱貿易與關稅協議。
美國大獲全勝,錢、產業、規則制定權,川普說了算,全流向華盛頓。這一回合,歐盟不但大讓利,也把未來博弈的籌碼全都交出去。
歐盟用大妥協換來川普威脅放大的折半關稅額度,已埋下長期隱患,資金與產業外流、武器與能源依賴、主權讓渡與戰略自主削減。當保護傘變成枷鎖,盟友變成債主,在川普稱為「史上最大貿易勝利」的這份協議,將讓歐盟及其企業與人民的帳簿上滲出鮮紅數字。
協議的開始,也是另一場博弈的伊始。歐盟內部成員國的分歧、財政平衡升級的困境、社會福利的持續縮減、與脫歐後英國的競爭、經濟成長的突破,以及全球貿易與經濟的新秩序衝擊等,都是即將到來的嚴峻挑戰。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政治經濟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