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日持久的審判終於結束,未來的裁決將會是終身監禁?或者是“醫學理由”下的有限的自由?
1700天單獨監禁後迎來關鍵時刻
香港法庭於8月28日星期四完成了對香港傳媒大亨、著名民主活動人士黎智英案的結案陳詞,曠日持久的審判終於結束,但是,三位由香港特首指定的國安法官決定“擇日宣判”。那一天是秋天?是冬天?還是冬去春來?暫時還是一個謎。
77歲的黎智英,自2020年底被捕以來,已經在獄中度過了1700多天,大部分時間處於單獨監禁的狀態,未來的裁決將會是終身監禁?或者是“醫學理由”下的有限的自由?暫時也是一個謎。
“勾結外國勢力”還是“茶樓閑聊”?
檢方對黎智英的指控包括勾結外國勢力、串謀發布煽動性的出版物。指控的依據包括黎智英與美國高層的會晤,比如2019年黎智英在華盛頓與彭斯和蓬佩奧會晤,以及黎智英在《蘋果日報》上刊登的約160篇文章,還有他在社交媒體上的那些被形容為是“煽風點火”的評論。控方強調,黎智英不僅呼籲國際社會對北京和香港實施制裁,還“美化”了街頭抗爭和“殉道精神”。在檢方的眼裡,黎智英簡直就是香港民主運動的幕後“總導演”。
辯方則力圖把他塑造成一個“在茶樓里點評時事的大叔”。正如他的律師彭耀鴻在庭上打趣所說的:“他評論世界事務,就像大家圍着點心桌聊天——頂多是多了幾分激情。”換句話說,黎智英只不過是個嗓門大的人。
入獄後,黎智英的象徵意義越來越強烈。對支持者來說,他是為自由付出代價的英雄;對北京當局來說,他是“與外部勢力勾連”的典型案例,必須嚴懲以殺雞儆猴。對香港當局來說,他則是一道棘手的“政治算術題”——如何能夠既不讓中央失望,又能應付國際社會的批評。
高度政治化
國際舞台上,黎智英的案子已被高度政治化。美國總統特朗普聲稱要“盡一切努力拯救他”,英國首相斯塔默稱這是倫敦的“優先事項”。但說歸說,實際行動似乎還在“觀察期”。有學者表示:在人權與貿易博弈之間,黎智英的處境恐怕更像棋盤上的“棋子”。
他的家人也在奔走呼號。他的兒子黎崇恩不斷向國際政要遊說,直言已不再相信 香港的司法獨立,把父親獲釋的唯一希望寄託在外交博弈上。他憂心忡忡地說:“父親隨時可能在獄中離世。”黎智英的妻子則安靜地在庭審的旁聽席上陪伴黎智英,成為另一種默默的抗爭。
周四 在法庭上,黎智英依然保持某種淡定。根據媒體的描述,他戴着眼鏡、穿着淺色西裝,甚至向旁聽者點頭、合十致意。有人比出心形手勢,他也報以微笑。
命運不在法槌,而在北京算盤
觀察人士認為,未來的判決或許並不是故事的終點。如果黎智英被判有罪,北京反而可能會藉機釋放他,以“人道理由”展現姿態,從而在對外關係上留下一點餘地。畢竟,歷史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妻子劉霞獲准去德國就是政治算計的產物。問題在於,習近平是否願意在這個節點展現“寬容”。
黎智英的經歷,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香港法治和自由空間的急劇收縮。曾經被譽為“東方之珠”的香港,如今正處在一條不可逆轉的軌道上。有人調侃說,如今在香港,如果想要講真話,最好是低聲耳語,而且還要關掉手機的麥克風。但在黎智英看來,即使付出自由的代價,也要大聲說出他心中的真相。
至於他未來的命運:是繼續在獄中度日,還是“醫療保釋”遠赴海外,恐怕不是由法庭決定的,而是由北京的算盤決定的,是在中南海的案頭上敲定的。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