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出刊的法國世界報頭版關注的焦點有:全法9月10日“全面封鎖”行動在即,政府仍難以評估其大致規模。這一在社交網絡上興起的抗議,讓人很難不想到2018年的黃背心運動,但“全面封鎖”並未依附於黃背心運動的可識別的領導人。本期法國世界報頭版的另一個重點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計畫於9月10日星期三在斯特拉斯堡發表“歐盟現狀”的演講。但世界報指出,她被認為在面對美國人時,“過於軟弱”。甚至將她稱為是“歐盟軟弱一面的寫照”。馮德萊恩將試圖修正外界對歐洲的這種印象——一個被困於俄羅斯的擴張主義、中國的貿易攻勢以及美國的保護主義之間的歐洲。那麼,她能成功嗎?
世界報在內頁大篇幅分析了歐盟的現狀,和馮德萊恩9月10日關於歐盟現狀的演講的前瞻。當中分析認為,由於既受制於經濟依賴,也受制於安全依賴,再加上由27個成員國組成、歐盟的利益和地緣政治文化時常存在分歧,首當其衝的就是法國與德國的步調不協調。世界報認為,如今的歐盟,包括馮德萊恩本人,很難在大國博弈中立足。從這個角度看,歐委會7月27日與華盛頓達成的貿易協定,是批評聲的焦點之一。這個被認為不平衡的協定,包括對歐洲產品徵收15%的關稅,以及取消對美國工業品進口的關稅。在特朗普的壓力下,歐洲人還在6月承諾,將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用於國防。前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8月22日尖銳批評說:“如果有人認為,經濟維度能夠保證某種形式的地緣政治力量,那麼現如今的歐盟的處境,就是這種幻想的終結”。
世界報認為,實質上,歐洲人並未比其他大國受到來自美國的更差的對待,美國的額外關稅也不至於對歐洲造成過度的損害。但歐美談判的方式“玷污了歐洲的形象,因為除了巴黎外,絕大多數成員國以及企業界都沒有選擇對抗”。世界報還列舉了加沙和烏克蘭局勢中歐洲人扮演的角色,認為這些都對一個強大歐洲的認知受造成了衝擊。
本期世界報還在內頁大篇幅關注了加沙人的處境,該報道題為“在加沙,‘不作為看起來像是同謀’”。這是一篇對菲利普·拉紮里尼的採訪,此人是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總幹事。世界報指出,自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發動恐怖襲擊以來,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與以色列的關係惡化。以色列指責該機構與巴勒斯坦運動勾結。但聯合國內部調查已否認這一點。拉紮里尼先生已不再被允許前往耶路撒冷。他對世界報指出,所謂的“人道主義”地區的撤離命令對加沙人而言“毫無意義”,“我們正面對一場完全人為製造、而且本可以避免的饑荒。這無疑是最容易解決的饑荒,只需政治意願即可”。他還指出,“國際社會的震驚、譴責沒有轉化為行動…也未能阻止所有的暴行、人口的強制遷移,而這些行為越來越多地被描述為帶有種族滅絕的性質,包括來自一些以色列人自己的聲音,也開始這樣認為”。
世界報在國際版還大篇幅關注了中國,刊出了一篇文章,題為“在北京,有一種展現更強大軍隊的意願”。文章認為,“通過9月3日的閱兵,中國展示了在所有軍事領域加強力量的決心”。世界報特派記者指出,“最有見識的觀察者們聚精會神於中國展示的武器,試圖剖析中國傳遞的信息,判斷當今中國的軍事發展水平…中國在各個領域繼續發展,在所有方面大舉投資,沒有忽視任何一個部門——從加強核威懾,到使用機器狗,再到新型伴隨戰機的無人機,以及旨在威懾美國海軍的導彈等”。世界報認為,“雖然質量和實戰經驗上仍有不足”,但“中國通過閱兵,宣示自己有解決這一缺陷的方案”。尤其是法國海軍現任參謀長尼古拉·沃茹爾上將在9月3日的國防記者協會會議上評價說:“中國人距離具備遠洋投送能力已不遠。他們也經常在這一領域進行示範,現在甚至接近夏威夷。中國人正在越來越頻繁地走出第一島鏈,如今已超越單純保護其貿易航線的範圍”。
世界報還引述法國研究員、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亞洲中心主任馬克·朱利安的觀點,稱雖然中國的主要弱點之一在於其潛艇能力,然而,9月3日北京展示了自主水下無人機。他解釋說,“我們並不清楚它們的技術性能,但一旦實現大規模生產,中國將可以進行監視,甚至保護海峽,乃至在台灣以東的西太平洋構建一條水下前線。這對美國來說,將是極為棘手的”。
世界報還指出,在大國軍備競賽重啟的背景下,北京也更新了其核威懾力量。當中寫道:“中國自2023年以來,每年增加約100枚核彈頭”。“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評估,目前中國的核彈頭約600枚”。9月3日,中國首次展示了一種能夠從空中發射的具備核能力的洲際彈道導彈,還有可從地面或潛艇發射的類似導彈,自此宣示其具備完整的“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
世界報還關注了中國分析人士聚焦的內容,那就是中方成功在境內發展出完整的生產鏈。中國軍事科學院的研究員在新浪網上的舉例被世界報所引用,這位研究員寫道:“中國戰機和導彈100%是中國製造,從處理器到發動機都是。這種產業鏈的完全整合,保證了中國在動蕩的國際環境中保持戰略穩定的能力”。
轉載自《法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