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的在接受《News Nation》專訪時,提出台灣一般簡稱的「台美晶面五五分」的觀點,引起各界熱議。
盧特尼克說法的兩個重點
1,台灣目前掌握全球95%的晶片產能,美國只有2%。這些生產基地位於距離中國僅80英里的島嶼上,距離美國9000英里,地緣風險極高。由於北京已毫不隱諱表態要奪取台灣,在此情勢下,美國不可能再將核心產業完全押注在海外供應鏈。所以他說:「我們保護你們,但如果要我們繼續保護,你們就得幫助我們達成合理的自給自足」。盧特尼克認為,如果美國能掌握晶片一半的產能,就能在危機中具備更多行動能力,不必仰賴空運或海運晶片。
2,Lutnick對於台灣所主張的「矽盾論」提出質疑。他反問,如果95%的晶片集中在台灣,美國在台海危機時如何即時取得晶片協助防衛?他認為,台灣應該接受五五分的建議,因為「台灣必須理解美方將台灣安全與產業佈局緊密連結的邏輯」。這個邏輯就是:台灣必須體認地緣經濟的變化,美台產業政策應該配合雙方國家安全的需求。
晶片不是西瓜,而是戰略物資
對於Lutnick的說法,我個人未必贊同,但是個人的看法應該服務於對國家正確戰略發展的思考和規劃。
晶片是台灣的資產和籌碼,不是西瓜可以切一半,也不是桃子你吃一口、我吃一口。就算台積電全部送給美國,美國也未必能接手生產和營運,因為美國人並𣎴是台灣人。美國若知道台灣晶片的重要性,就應該更保護台灣,而不是以一句「讓美國再次偉大」或「產業回流」,就想把台灣的晶片拿走。一塊晶片是「全球分工的智慧結晶」,不是單一國家可以完成。「五五分」的說法,證明Lutnick 對晶片很外行,只是在附合川普的政策;而川普的產業政策,我稱之為「吸塵器主義」,如果把所有產業吸回美國,美國不是偉大,而是肥胖。
對於Lutnick的建議,台灣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不接受」的理由是產能外移很困難,台灣勢必割讓一部分最重要的「護國資源」,台灣的民意也未必能接受。但如果接受,我是說「如果接受」,台灣就必須準備有史以來最艱難、最複雜的談判。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提出台灣一般簡稱「台美晶面五五分」的觀點,引起各界熱議。(資料照片/美聯社)
「五五分」說得容易,做起來難
1,「台積電」很難變成「美積電」,這是不同企業所具備的「本地因素」與「文化脈絡」的差異問題。產業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資本與技術,還有企業文化。台灣工程師有很高的「企業忠誠」,美國工程師則是「契約精神」;台積電的員工可以接受長時間加班或訂單趕工的要求,美國員工下班就bye bye。
2,超微(AMD)執行長蘇姿豐最近在矽谷一次餐會中表示,製造業回歸美國固然很好,但需要很長的時間、付出很大的努力。因為美國幅員遼闊,各州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很難形成「聚落效應」(cluster effect),尤其晶片的後段製程很難在美國完成。台積電首席科學家、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教授黃漢森也指出:一個「聚落效應」,也就是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建立,往往要經歷30年才能逐步實現。
Lutnick的說法是一種「測試訊號」,也是一種「談判施壓」。但是因為美國準備將「五五分」列入台美貿易談判的議題之一,所以台灣方面必須「謹慎面對」。這一方面反映美國的對台戰略「將要」發生結構性調整,台灣方面也面臨「必要」的戰略轉型。
我分別從「戰略轉型」、「產業政治」、「美中博弈」三個角度來分析:
一,台灣的戰略轉型:構建「台美戰略共同體」
1,川普的國際戰略思想是一種「去道德的實力主義」,既不講「軟實力」,也排斥「不誠實的同盟關係」。未來,台灣以民主夥伴、價值同盟來「黏合」美台關係的作法已經失效。另一方面,台灣對川普的戰略轉變,反應相當遲鈍;我所接觸的政府高層告訴我:只要「熬」到川普下台,情況就會好轉。但是,如果用「熬」的,情況不會好轉。
舉例來說,日前政府支持一個20萬人參與的「彩虹大遊行」,這擺明了和「川普價值觀」對著幹。美國當前是右翼保守主義當道,台灣卻大搞「LOBTQ」左翼覺醒運動,試問台灣拿什麼去和川普價值同盟?
再舉例來說,川普在聯大的演講中已經明白指出:綠色能源是個大騙局,但台灣還在「非核家園」,這豈不是與川普逆向而行。所謂「非核家園」就是「非電家園」,在缺電或供電不穩的情況下,別說五五分,可能連台積電都待不住。
2,我提出一個原創概念:「台美戰略共同體」,也就是從「戰略依賴論」轉向「戰略合作論」,這可能已經是台灣戰略轉型「不得不」的選擇。美國其實也是試圖引導台灣走向這種戰略轉型,Lutnick的說法,就是一種「引言」(introduction)和「探路」(pathfinding),目的不僅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利益,也是為了印太利益和建立「全球非紅供應鏈」的安全性。
3,台灣以晶片軍售美國
冷戰時期,台灣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框架下的「扈從主義戰略」,以及後冷戰時期「臺灣關係法」之下的「被動防衛主義」,都已經過時。未來,台美關係不能再侷限於「單向的美台軍售關係」,而是整合性的「台美戰略安全合作共同體」。要知道,晶片就是武器,因為沒有晶片就不能打仗,所以未來不僅是美國軍售台灣,更是台灣「以晶片軍售美國」;台灣要幫助美國能打仗、打勝仗;因為在「共同體」概念下,幫助美國就是幫助台灣。
台灣掌握95%的晶片供應,美國自主生率只有2%,這是一種「戰略供應鏈」極度失衡的狀態。美國如果缺乏穩定自足的晶片供應,沒有晶片怎麼保護台灣?所以台灣應該思考的是:把晶片當作「傳家之寶」,肥水不落外人田?還是應該與美國共組「晶片聯合產業鏈」?
4,「台美戰略共同體」的必要性在於,美國也會設想,如果民進黨在2028年失去政權,藍白聯合執政,台灣如果被藍白「賣掉」,包括台積電被中共吃掉,那美國就是死路一條!但是,美國絕不會跟台灣一起陪葬!台灣如果落入中共之手,成為中共對付美國「全副武裝」的基地,到時候美國就不是「保台灣」,而是「打台灣」!
二,戰略性產業的地緣經濟因素
大家都說台積電是「護國神山」,神在哪裡?怎麼護國?
有些人或有些媒體認為,美國要晶片五五分,那美軍也要一半進駐台灣,F-35戰機也要一半進駐台灣,或者先與台灣建交再說,這是一種「晶片民粹主義」,這等於是說:川普要和台灣進行「戰略合作」,台灣反而以「商業交易」來回敬。這種論調,也就是疑美論、疑川論加上「晶片民粹主義」之後形成的「疑神疑鬼論」,叫做「台灣本土主義幼稚病」。只是藉新聞聳動來創造流量,不是理性的救國之道!
不是把台積電放在新竹,足不出戶、不動如山,就叫做「護國神山」!當今世界重要的私人企業,已經無法「在商言商」,無可避免受到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的影響,「輝達」H20晶片行銷大陸受阻,就是一個案例。晶片,既是台積電的產品,更是台灣的戰略資源。不高興的時候可以拿來進行外交制裁(如最近禁止晶片出口南非),高興的時候可以進行合作。換言之,全球佈局、分散風險,對美台雙方都一體適用。

「台積電」很難變成「美積電」,這是不同企業所具備的「本地因素」與「文化脈絡」差異問題。(陳愷巨攝)
三,美中戰略博弈進入終極階段
美中的戰略競爭,已經進入「終極一戰」的臨界點。
1,軟遏制vs冷和平
在我看來,當前美國對中共採取的是「軟遏制」(soft deterrence),不是示弱或妥協,而是「爭取備戰時間」,把落後的軍備(包括產能與技術水平)儘快趕上來。中共則採取「冷和平」(cold peace),假裝和美國合作,其實也是在「爭取備戰時間」,換言之,美中都在爭取最後決戰的「勝利之窗」。為何美中都在「相互冷卻」?因為雙方都在提防或應對一場隨時爆發的世紀大戰。
2,美國的「補網政策」:國防危機感
當前,美國正在進行「全球國防漏洞」的修補,叫作「補網策略」。例如,美國把「太空軍司令部」遷至阿拉巴馬州,就近貼近墨西哥灣,就是為了防衛美國的「南方漏洞」。這項遷移,足以讓美國本土獲得導彈攻擊預警時間達30分鐘。這是因為中共極力尋找美國的國防破口,至今已經具備在南太平洋或南極向美國發射彈道導彈的能力。換言之,美台之間若無法建立安全的晶片供應鏈,那麼台灣也將是美國的「印太漏洞」之一。Lutnick的五五分說法,正是美國積極填補「印太漏洞」的預警訊號。
以最近一個例子來說,根據「米切爾航空航天研究所」(Mitchell Institute) 2025 年 9 月發布的一篇報告《贏得下一場戰爭》,美國空軍(USAF)正處於歷史上「規模最小、機齡最老、戰備最差」的危機期。報告指出,美國空軍在能力、容量與戰備上的全面滑坡,已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生存性威脅。
這份報告警告,數十年的預算削減、錯誤的「剝離再投資」以及長期高強度作戰任務,已嚴重侵蝕美國空軍的根基。若不立即採取果斷行動,美國在下一場大國衝突中將面臨失敗的「真實風險」。與此同時,報告指出,中共空軍(PLAAF)在多項指標上已經或即將超越美國空軍。這份報告,讓美國產生嚴重的「國防危機感」。
3,中共已發出「戰爭訊號」
從九三閱兵到香山論壇,中共已經提出「挫敗美國武力干涉」的說法,特別是喊出「武力收復台灣」的恫嚇。在此情況下,美國無法接受因為晶片供應不足而輸掉台海戰爭。依據程曉農博士的新書《解構中美冷戰》所述,中共正在推動「南進戰略」,仿效當年日軍在太平洋戰爭的「南進政策」。如果對照日軍當年的占島路線和今日中共的南進部署,兩者幾乎一模一樣。
「澳洲廣播公司」(ABC)依據美國軍事情報機密報告顯示,中國正在迅速擴建其商用渡輪船隊,以建構對台灣發動入侵的能力。「澳洲廣播公司」指出,中國計劃在2026年底前建造超過70艘大型渡輪作為攻台準備。依據衛星情報顯示,中國今年稍早在沿海地區測試新型登陸駁船,並在軍演中部署兩棲部隊。這些駁船的船首配備特別長的登陸橋,船尾則設有裝載坡道,可與滾裝渡輪(Ro-Ro Ferry)無縫對接,形成連續登陸的作業鏈。換言之,這是中共以「偷雞摸狗」的非典型戰術,向台灣發出戰爭訊號的又一次鐵證。
台灣的戰略選擇
在以上各種情況之下,台灣應該思考用什麼新的戰略框架和美國合作?
1,在川普「去道德的實力主義」原則之下,美國無條件義務保護台灣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價值同盟之外,美台之間安全合作與利益交換,是否已經勢在必行?
2,幫助美國實現晶片自主供應鏈,台灣也用「晶片軍售美國」,是否正是「台美雙贏」的策略?
3,在考慮到台積電「投資支出」可承受的範圍內,將20%─40%的晶片產能轉到美國生產,「護國神山」是否因此就「倒塌」?還是台灣半導體產業採取「盟友布局、分散風險」的策略,才是最佳選擇?
4,在台美關係面臨歷史性轉型的階段,台灣政府、學界、產業界,應該嚴肅面對這一問題,絕不是「熬」到川普下台就沒事!
轉載自《上報》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中國問題與國際戰略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