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文《一分為二的「再全球化」》中,提出了「複合國家」(multiple states)的概念。我指出在世界格局的「中觀層次」(國家間關係)與「宏觀層次」(國際格局)之間,已經增生(prolify)了一種「盟-複合國家」的層次,一種主要以「盟約」(commitment)而非「主權」(sovereignty)為定義的國家行為體。所謂「複合國家」是指國家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一主權國家」,而是處於錯綜複雜、利害纏繞之下的「關係中國家」(state in relations)。未來,台灣的地位就是這種「複合國家」的典型。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無端入侵」,敲醒了二戰以來沉睡已久的和平夢鄉。人們很難相信普丁居然打著虛幻的民族主義迷思,讓俄烏兩國陷入血腥戰爭、經濟崩潰和人道危機。然而,這種假借民族神聖使命的盜匪侵略,不僅可能,而且已經成為現實。人們立刻驚覺,普丁固然好戰,但習近平的野心可能更加危險,他極有可能在亞洲掀起另一場更甚於俄羅斯的軍事冒險,而在這場「升級版」的侵台行動中,台灣將首當其衝。
台灣2/3世紀的「沉默抵抗」
俄烏戰爭的爆發與持續,使台灣的安全地位受到空前的關注和警醒。當世界的眼光轉向台灣之際,人們驚覺,在中國長期的壓制之下,台灣已經在此進行了「沉默抵抗」達2/3世紀之久。為了保護這座民主島嶼,各種挺台、護台、保台的聲音與力量紛紛湧向台灣、聚集台灣。特別是在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之後,台灣的地位(包括經濟、安全與價值體制)開始發生重大的轉型與質變,我稱之為「台灣地位的再國際化」。
美國前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之後,台灣的地位(包括經濟、安全與價值體制)開始發生重大的轉型與質變。(美聯社)
從國際邊緣轉向戰略中心
自從退出聯合國以及美台斷交之後,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急速下滑,從一個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從一個抵抗二戰法西戰爭並獲取勝利的光榮大國,跌落至國際孤兒的邊緣地位。至此以後,台灣忍氣吞聲、步步為營,積極從事自身的基礎工程與經濟建設,不出幾年就躍至「亞洲四小龍」的地位,當時的中國才從「10年文革浩劫」中走出,跌跌撞撞啟動改革開放。
在中國的打壓之下,台灣始終被排除在國際視野之外。隨後,拜全球化之賜以及自身的深耕教育,台灣的出口貿易和高科技研發開始抬頭。當時,到處尋找商機的台商被譽為「一只皮箱走天下」,終至塑造台灣成為一個「半導體王國」。但即使經濟體制宛如矯健小龍,無論台灣採取哪些「次外交」策略-經貿外交、務實外交、二軌外交-,都無法受到國際社會的重視。
然而,當前以及未來的情況已經發生變化。
台灣海峽不再是一灣淺淺的鄉愁
台灣海峽已不只是兩岸之間一道天然屏障,也不只是台灣人看海賞鯨、戲水捕魚的海域,而是攸關全球經濟的戰略通道。台灣海峽每日乘載了全球50%以上的海空運輸,一日不可中斷,是維繫全球經濟運轉的主大動脈,更是亞太集體安全的戰略要衝。換言之,台灣海峽不再是詩人余光中筆下「一灣淺淺的鄉愁」,而是世界各國休戚與共的生命線。在此意義上,台灣不再只是台灣人的國家,而是世界的國家、全球的重地。
台灣:世界半導體的心臟地帶
一如當年掌握石油就是掌握國際優勢地位一樣,當前以及未來國家的綜合國力與競爭籌碼,取決於數位化的「運算能力」(arithmetic capability)。從手機和導彈系統,從汽車到無人機,都需要先進晶片。沒有晶片或僅僅擁有低端晶片,在國際政治上就必然處於失語和失權的狀態。
台灣擁有執世界之牛耳的半導體大廠「台積電」(TSMC),以及以「台積電」為核心所建構的「半導體產業群」,規模達到了全世界75%-95%的市場佔有率。在當代這個「矽世界」(world of silicon)中,國家的地位與命運取決對運算的駕馭能力,也就是依託半導體所建構的「晶片國力」。換言之,台灣居於世界半導體的心臟地帶,擁有世界最尖端的晶片國力,以及依賴晶片產業鏈而影響世界的能力。
基於晶片是一種無可替代的戰略物資,台灣一旦受到傷害,等於世界經濟遭受重創。這就意味保護台灣等於保護全世界,失去台灣也就意味失去全世界。換言之,台灣有事,世界有事。
台灣/世界的台灣,世界/台灣的世界
作為世界的台灣,也就是處於國際利益結構下的「關係國家」,台灣的地位與安全將擊破過去壓抑台灣、窒息台灣的破壞因素,也就是「中國因素」。換言之,中共「以主權之名行破壞台灣生存之實」的非理性力量,必須受到制約和解構,如此才能通過保障台灣的安全來維護世界的安全。這些因素包括:
1,中共宣稱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台灣領土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國際社會已經或至少不再承認中共此一霸道邏輯。因為自1949年以來,獨立行使主權的台灣既非中國內政的一部分,也不是中共統治下的領土。換言之,中共試圖以「主權涵蓋」來併吞台灣,已無可能。
2,中共宣稱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它叫「中華人民共和國」,此即所謂「一中原則」。但美國基於中共違反了當年「建交公報」明載兩岸歧見必須和平解決的承諾,美國也開始改寫、弱化、解構「一中原則」,以包含「台灣關係法」和「六大保證」於其內的「一中政策」(one China policy)來取代。對國際社會而言,世界不只是只有「一個中國」,同時也只有「一個台灣」。
3,中共一再宣稱,不放棄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但國際社會普遍不允許中共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因為台海現狀是最符合世界共同利益的現狀。換言之,中共武力犯台的意圖與主張,已遭到世界各國的抵制。
對國際社會而言,世界不只是只有「一個中國」,同時也只有「一個台灣」。(美聯社)
主權象徵讓位於國際貢獻度
在未來一個「再全球化」(re-globalizing)的趨勢與格局之下,儘管傳統上對「大國」的定義並沒有太大改變,但一般國家的角色與地位,已不再依據領土大小、主權宣稱、軍事規模、人口數量、經濟實力等等傳統因素來定義,而是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貢獻度、配合度以及建設性與互助性來決定。我提出的「複合國家」概念,是指一國的行為與政策既受到他國的制約與規範,本國的作為也會牽連和塑造他國的政策與角色。換言之,未來不僅是國際格局強勢決定一個國家的角色限度,本國的行為也會外溢、延伸而改變既有的國際格局,俄烏戰爭證明了這一點。換言之,一個以「優勢S主權」為理由的擴張與侵略,必將受到國際社會的集體壓制。
台灣的「再國際化」
過去我曾經撰文指出,台灣必須跳脫以統獨爭議為符咒的「兩岸框架」,積極介入「印太框架」,藉以擺脫中共所謂「中國包含台灣」的箝制與枷鎖,進而實現國家人格的重塑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實現從「亞細亞的孤兒」向「世界大男孩」的轉變。我的建言,基本符合未來世界格局「再全球化」的趨勢。台灣不只屬於台灣,也屬於世界,世界也不只屬於國際社會,也屬於台灣。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轉載自《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