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這是西漢至今中國二千多年的歷史寫照。廖宗澤奉命抵達四川老家,這是個戰爭泛濫之地,幾乎每年都有大規模的混戰發生。
北伐軍小股部隊入川,自有蔣介石的道理。四川出軍閥,且門戶林立,諸侯割據,互相傾軋爭霸,此起彼伏,連年征戰,曠時二十餘年。追索其因由,唯利所趨。1918年,四川靖國軍總司令熊克武推行四川軍民兩政,決定按各軍駐防地區,劃撥地方稅款,由各軍自行向各縣徵收局提用,作為糧餉之需,四川軍閥防區制由此形成。因各軍駐防日久,不僅在防區內提取糧餉,還干預政事,委任官吏,預征賦稅,致使各防區成了軍閥割據的「獨立王國」。
蔣介石的入川謀略,完全是對症下藥:一是策動四川軍隊兵變,歸屬北伐國民革命軍領導;二是遊說劉湘、楊森等有影響力的部隊改換門庭,與北洋政府切割,加入北伐國民革命軍序列。劉伯承帶領著黃埔學生廖宗澤小分隊,回到了戰爭熱地,注定會被卷入一場即將來臨的血與火的戰爭。
維基百科楊闇公條幅,有這樣的表述:1925年10月,任中共四川地方委員會書記,1926年2月,任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領導四川國共合作,10月,兼任地委軍委書記,後與朱德、劉伯承、陳毅共同發動領導順瀘起義。
追溯歷史,這段文字中,呈現了不少不實信息與數據,背後的故事遠沒有三言兩語這麽簡單,筆者就此闡述幾句,讀者自然會領悟與恍然……
38、誰改變了北伐西線領導權
蔣介石命令劉伯承擔任「國民革命軍川軍各路總指揮」。筆者在查找百科順慶起義、瀘州起義等條目時,發現這些行動都被列為中共獨立領導的起義,或者說兵變。顯然這里的矛盾是:順慶起義、瀘州起義究竟是屬於北伐軍領導的革命,還是中共獨立領導的起義?
年輕時,我們學習的中共黨史,只知道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義,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這也是「八一」建軍節的來由。如果百度百科中順慶起義、瀘州起義等條目成立(1926年12月1日至1927年5月16日,瀘順起義歷時160多天),就等於否認了南昌起義的里程碑意義,其中究竟出現了什麽問題呢?
其實任務內容都未被修改:策動四川軍隊兵變,歸屬北伐國民革命軍領導;遊說劉湘、楊森部隊改換門庭,與北洋政府切割,加入北伐國民革命軍序列。整個任務屬於北伐征戰的組成部分之一,戰略目的是:抑制四川軍閥部隊東下威脅武漢。但是任務到達四川,前沿指揮系統發生了黨性變化,原來,問題的關鍵出在一個人身上,他就是楊闇公。
北伐軍入川戰略,命令由四川省黨部配合執行,俗語道:強龍難鬥地頭蛇,沒有地方組織的配合與協助,談何容易。
楊闇公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國民黨四川省黨部負責人,又是中共重慶地委書記,對於組織系統的管理來說,確實有些混亂。筆者查到,網上《近代以來重慶100件大事要覽》一文介紹,楊闇公是國民黨四川省黨部負責人的身份確定無疑。
1925年8月,國民黨中央黨部特派吳玉章回川整頓國民黨黨務。據不完全統計,到1925年10月底,全川有10多個縣市建立了86個國民黨區分部或縣黨部,國民黨左派力量迅速壯大。1926年2月,在吳玉章的提議下,國民黨中常會根據二屆一中全會關於整頓四川臨時省黨部的決議,解散了原國民黨四川臨時省執委會,成立了以楊闇公、陳宣三、張克勤、李筱亭、鄧劫剛等組成的中國國民黨四川省臨時執行委員會,執委會以楊闇公、李筱亭、鄧劫剛3人為常委。至此,正式完成了對四川國民黨省黨部的改組,建立了國民黨臨時省黨部。
北伐軍司令部的命令下達到國民黨四川省黨部,楊闇公是國民黨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常委,也沒有錯。問題是任務抵達四川,在領導權上就變味了,由於楊闇公同時任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地委軍委書記,於是他偷梁換柱,把北伐西線戰事的領導權嫁接給了共產黨重慶地委。
39、朱劉赴川使命
查閱中共當年的史料,並不客觀,而是極為看重排名的先後順序,且均按中共建政後政要的排名順序描述歷史。現在有些在調整,但總是語焉不詳。比如:楊闇公與朱德、劉伯承、陳毅共同發動領導順瀘起義。這顯然與歷史有出入。
執行北伐西線重任,需要在四川有影響力人士出面,執行該項任務,蔣介石確實下令派遣劉伯承、朱德為赴川大將。此二人都是孫中山的信徒,參加過辛亥革命、討袁之役、護法戰爭等,也是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人。當然,蔣介石也對此兩人背景異化生疑,劉伯承是吳玉章帶來投靠他的,朱德是鄧演達推薦的,吳和鄧都是蔣介石心中忌諱的左派,總是疑慮他們是中共的人。其時吳玉章確實已加入中共,但鄧演達並未加入中共,蔣介石還是在1931年將鄧秘密處決。此是後話。
從東征到北伐,蔣介石主要依靠的力量是黃埔武裝,劉伯承、朱德不屬於黃埔系,作為執行北伐戰爭的隱秘任務,蔣介石自然也會派遣黃埔學生隨同劉、朱前往四川,作為監軍。中國自古有監軍一職,臨時調遣,代表朝廷協理軍務,督察將帥。黃埔學生廖宗澤、陳遠湘小分隊隨劉伯承赴川行動,黃埔學生張亞良、熊蔭寰、滕代順、熊敦、諶傑、艾國英、文強等小分隊隨朱德赴川行動,這應該是蔣介石的防範措施吧。這也是蔣介石的一貫做法,肥水不流外人田,若論功行賞,西線任務同樣是以黃埔學生力量為主完成,這就是數批黃埔小分隊被派遣入川的原因。
說起劉伯承、朱德與川軍的歷史淵源。朱德對楊森有救命之情。1916年,護國軍攻打川軍,雙方在瀘州激戰,川軍大敗,不少軍官和兵士被俘虜。一日,護國軍軍長顧品珍 [1]視察俘虜,厲聲喝道:「當軍官的上前五步」。既然已做了俘虜的軍官,上前五步又有什麽好處?所以無人動彈。忽然,一人應聲而出,站前五步,神情自若。顧品珍大怒,抽出腰刀,要斬殺此人。救護這個俘虜軍官的,就是顧品珍將軍的得意門生朱德。只見朱德立即上前,勸顧一番,留下了這人的性命,此人便是楊森。自此,楊森加入了顧品珍的滇軍,朱楊都是蜀人,此後互相照應,結為兄弟之誼。
1922年3月,顧品珍戰死,朱德時任雲南省警務處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唐繼堯糾集舊部返回雲南,朱德被迫逃離昆明,輾轉回川。此時楊森坐鎮渝州,得知朱德避難南溪,便送信召喚,欲納入帳下。此時朱德正要由重慶去上海,轉赴法國,朱楊在重慶相聚。楊森設宴,劉湘作陪,席間楊劉自然是極力邀請朱德,欲委以重任,朱德婉言謝辭。
中共確實指示四川黨組織配合北伐,解除楊森等人對武漢的威脅。國民黨左派領袖鄧演達也對楊闇公、朱德說:「將來北伐一定成功,但是駐在萬縣的川軍楊森對湖北宜昌、武漢威脅太大,四川同志要負責這一方面的工作。」朱德的任務是遊說楊森。
劉伯承在川軍混跡多年,集有一些軍頭故舊之誼,比如:順慶的何光烈 [2]部、川東瀘州的袁品文 [3]部、川西合種的黃慕顏部,均是非常熟識。
朱德後隨楊森部,並擔任其部二十軍的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
劉伯承擔任國民革命軍川軍各路總指揮,而楊森只是劉伯承領導下的各路川軍的一支部隊。
40、朱德其人
其實,直至南昌起義失敗,之前的朱德並不起眼,那時與劉伯承是不能相提並論的。現今對當時歷史的回顧,都是因為後來朱德在中共的地位而被人為追捧了。
比如百度百科的「八一南昌起義」條幅:起義由周恩來、賀龍、李立三、葉挺、朱德、劉伯承、譚平山領導。
維基百科的「南昌起義」條幅:中共任命周恩來為前敵委員會書記,負責組織暴動。領導南昌起義的前敵委員會、前敵軍委、革命委員會的成員和聯席會議代表共有118名: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李立三、惲代英、彭湃、張國燾、譚平山、聶榮臻、賀昌、顏昌頤、林伯渠、吳玉章等……
這些不是真實的歷史。南昌起義時,朱德在起義部隊中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陳毅後來回憶說,朱德在南昌暴動的時候,地位並不重要,也沒有人聽他的話,大家只不過尊重他是個老同志罷了。周恩來後來談朱德在南昌起義中的作用,稱他「是一個很好的參謀和向導」。可見,朱德在南昌起義時職位並不是很高。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朱德的老同學朱培德出任江西省政府主席,1927年1月,朱德投靠老同學,朱培德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4月任命朱德為南昌市公安局長。所以周恩來稱他是「很好的參謀和向導」。1927年7月底朱培德上廬山療養,委托朱德負責南昌事宜,客觀上為八一南昌起義提供了條件。1959年朱德自述:南昌起義後有人曾作一副對聯上聯「朱培德培朱德無德」,指責他辜負朱培德的同窗情誼及提拔任用。
朱德,出生於1886年12月1日,原名朱代珍,曾用名建德,字玉階,四川儀隴縣佃農家庭的孩子。1909年,他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他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武裝起義。1915年12月,他參加了反袁復辟帝制的戰爭。後曾任滇軍旅長、雲南陸軍憲兵司令官、雲南省警務處長、警察廳長等職。
蘇聯的「十月革命」和北京的「五四運動」後,朱德開始接觸馬克思思想,於是他萌生了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思想。於是他北上北京拜訪李大釗,不巧李大釗不在北京。於是他又南下上海,在上海他見到了陳獨秀,但是因為他是舊軍閥出身,陳獨秀認為他不具備入黨的要求,於是拒絕了。
後來朱德又去德國留學,在德國柏林他遇到了周恩來,後來經過張申府和周恩來的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是為了方便以後的工作,他秘密的入黨。
1925年,朱德在德國期間因參加工人運動兩次被捕,被吊銷護照遭驅逐。朱德離開德國後到蘇聯,先後進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和軍事培訓班學習。1926年夏,朱德回國,受鄧演達之命,利用舊有關係到楊森川軍動員北伐。11月,楊闇公、劉伯承、朱德組成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領導瀘順起義,策應北伐戰爭,打擊四川軍閥劉存厚等。
朱德後來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很快遭遇失敗,三河壩分兵的時候,沒人願意斷後,朱德才有了帶兵打仗的機會,當時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帶領主力部隊南下,朱德帶部分兵力負責斷後。經過3天3夜的激戰,朱德勝利完成了阻擊任務,不過手下只剩不到2000人了。當他帶隊伍南下追大部隊的時候,才知道南下的主力軍全軍覆沒,領導人也分散了,周恩來、聶榮臻去了香港,賀龍回湖南,劉伯承去了上海,葉挺去了南洋,這可怎麽辦?他手裡這點殘兵一無給養,二無援兵,到底要到哪里去生存?
朱德此時發揮了老軍人的作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軍事能力歸攏了這支建制混亂、組織渙散的隊伍,通過天心圩整頓、大庾整編和上堡整訓這「贛南三整」,為南昌起義保留下來了800個革命火種,他們在湘南起義後,上了井岡山。
1928年4月,朱德率部萬餘人上井岡山,同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合;隨即成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紅軍)第四軍,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至此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朱德才真正的走向了領導層,後來一步步的成為了紅軍總司令,建國後更是成為了十大元帥之首。
41、楊闇公與廖宗澤
陳毅被中共史料記述為順瀘起義的領導者,其實同樣是溢美之言。其作用還不如當年緊隨劉伯承身邊的廖宗澤。
廖宗澤赴廣州報考黃埔軍校,推薦人是楊闇公。楊以四川國民黨黨部的名義推薦一批四川學子赴黃埔軍校。原因很簡單,孫中山先生創建陸軍官校時,將其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事實上就是一所中國國民黨的黨校。校址設置於廣州黃埔長洲島。1927年,陸軍官校遷往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隨之行政上改為隸屬國民政府,並更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楊闇公,又名楊尚述,是上世紀末曾任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的四哥,此人非常了得,他若當年不死,中共黨史一定會有另一種表述,至少是建軍史部分。楊闇公雖然只比廖宗澤年長5歲,但他是改變後者人生軌跡的重要人物,可以說是廖宗澤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第三位重要導師。
「辛亥革命」後,16歲的楊闇公進入南京軍官教導團學習,並加入了國民黨,從事反袁鬥爭。1917年楊20歲,東渡日本留學,入日本士官學校,攻讀軍事。1920年秋,楊闇公回國。在現有網絡資料中,楊闇公的個人歷程,從1922年至1927年遇難,這段歷史側重於將他描述成中共在四川的領導者。這不太客觀,其時楊闇公擔任四川國民黨黨部負責人。1925年3月,楊才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的入黨介紹人是吳玉章和童庸生。
吳玉章是資深國民黨黨員,也是四川人,1903年東渡日本求學,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9月回國,參加了「保路運動」。1912年1月,吳玉章受重慶蜀軍政府委派,赴南京參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工作,曾任南京臨時參議院議員。1925年2月,吳玉章到北京,由當年他的學生、時任中共北京市委負責人的趙世炎、童庸生介紹加入中共。中共考慮到他與孫中山和國民黨的深厚歷史關係,決定讓他仍留在國民黨內,以便做統一戰線的工作。所以說楊闇公是吳玉章的統戰「戰利品」。而劉伯承是1926年5月由楊闇公介紹加入中共,成了楊的統戰「成績」。1926年底,吳玉章推薦劉伯承去黃埔軍校工作,被蔣介石拒絕,問題就是出在了這吳玉章的身上。
1925年歲末,楊闇公在吳玉章、童庸生幫助下,整頓和改組四川國民黨省黨部,開始促進四川省內的國共合作。倘若楊闇公在四川國民黨省黨部沒有擔任要職,如何由得了他,四川國民黨省黨部說整頓就整頓?說改組就改組?可見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中國歷史,還真是經不起推敲與解析。
廖宗澤隨劉伯承回到四川,對楊闇公來說,自己信任之人回到身邊,無疑是平添了有生力量。廖宗澤加入中共組織,毋庸置疑,只是誰是他的入黨介紹人?他什麽時候入黨?始終是一個謎。
楊闇公比廖宗澤年長5歲,但楊就像一位長者,待人和藹可親,極富口才,能說會道,善於啟發人,總是激情滿懷,給人一種同舟共濟的感覺,讓人信任,令人佩服,楊闇公似乎天生就是領袖級人物。廖宗澤離開楊森部隊,並促其南下廣州報考黃埔軍校,都是楊闇公一手運作與安排的。楊如此苦心經營,無疑是為了招募人才而為。所以介紹廖宗澤加入中共,應該就是楊闇公。
問題是廖宗澤究竟是出川前入的黨,還是回川後才入的黨?我們已知道的是,倘若蔣介石知道廖宗澤是中共黨員,廖應該不會被信任,此行的任務便不會有他參與。
筆者只能這麽說,廖宗澤極有可能是出川前就入了黨,但被楊一再叮囑隱蔽其中共黨員的身份。楊闇公是從事秘密工作的,他的入黨介紹人吳玉章本人中共黨員身份是秘密的,楊本人同樣加入中共後,始終以國民黨四川黨部負責人身份在展開工作。楊介紹劉伯承加入中共,但還是利用劉伯承的國民黨身份,安排他到蔣介石身邊去工作。廖宗澤又何嘗不是這類情況呢?
[1] 、顧品珍:(1883—1922),雲南昆明人。1904年,顧赴日本入東京振武學校,加入中國同盟會,後轉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1908年回國,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教官。1911年,顧品珍參加昆明重九起義。1915年袁世凱復辟稱帝,顧品珍隨蔡鍔等反袁。1916年袁世凱斃命,顧品珍任川軍師長兼成都衛戍司令。1920年川滇戰爭再起,滇軍失利,率部回滇。1922年2月,唐繼堯企圖回滇復辟,顧親臨前線阻擊,被唐繼堯收買的吳學顯包圍,突圍不成,舉槍自盡。
[2] 、何光烈:四川闐中人,民國川軍將領,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入川軍熊克武部,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混成旅旅長、第五師師長。1921年何脫離熊克武第壹軍。1923 年依附楊森,駐守南充。1926年12月,其部下發動順慶起義,何遂只身逃往成都。1928年10月,在下川東之戰後,何於嶽池城下被擊斃。
[3] 、袁品文:又名锦,字其衡(1897年—1976年),四川泸定人,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1924年任川军第8师独立旅1团团长,1925年任四川边防军第4混成旅少将旅长,1926年12月参与发动顺泸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川军第5路司令,1927年5月失败后投靠黔军,任国民革命军第25军3师师长,后任贵州省会警察局长,抗战期间曾任四川省泸定县参议会议员,1949年12月任西昌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中共建政后,袁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