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Barbara Gillmann,Dana Heide,Dietmar Neuerer
德國政府部門對中國日益增加的經濟和科學間諜活動感到震驚。憲法保衛局最近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描述為「最大的威脅」。因此所許多大學裡的孔子學院就成為當局關注的焦點。
德國情報局在最新的年度報告中,將這類設施歸類為發揮政治影響力的工具。報告稱:「在教育和研究領域,中國的活動和合作形式有可能損害學術自由。」聯邦政府也為此感到擔憂。
德國有19所孔子學院,其中大部分安插在大學之中,它們常舉辦語言課程以及有關中國文化和歷史的活動。內政部長南希·費瑟(Nancy Faeser社民黨)警告說,應該「從安全角度極其嚴格地看待這種合作」。《商報》的一位發言人表示,大學經常受到有關部門的警告,要求他們提高警惕。
長期以來,德國的研究教育部門就認為大學與孔子學院的合作是存在問題的。鑑於憲法保衛部的警告以及普遍受到批評的德中關係,教育部長貝蒂娜·斯塔克-瓦青格( Bettina Stark-Watzinger自民黨)認為單單指出危險性是不夠的,她認為要採取必要措施。
斯塔克-瓦青格對《商報》說,中國對我們高等科研的「直接影響」應當設定「明確界限」。她敦促德國大學終止合作:「更多的大學應該批判性地質疑它們與孔子學院的關係,並履行它們的責任」。
孔子學院隸屬於中國教育部
事實上法蘭克福、漢堡、杜塞爾多夫和特里爾大學都已經終止了同孔子學院的合作。這些研究所大多並未完全關閉,而是不再直接隸屬於大學。
然而,其他大學儘管受到批評,仍在繼續合作——有時只以略有不同的方式進行,像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專家擔心不良影響仍然會繼續存在。如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就發生了令人赫然的中方試圖施加影響的案例。2021年,該大學的孔子學院臨時取消了原計劃舉辦的一本有關黨國領導人習近平的書籍的推介活動,者是迫於北京方面的壓力。(編者按:這家孔子學院賣乖,要推薦習的「治國之道」,卻吃力不討好,北京知道這樣做會招致反彈,故而下令取消該活動。)
這些機構隸屬於中國教育部,涉嫌代表中國政府進行宣傳。北京否認這些指控。它們對中國領導層的重要性最後一次體現在今年五月。中國外交部長秦剛在訪問柏林期間,參觀了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它成立於 2006 年,是德國第一家此類機構。秦總在訪問時,強調了雙方合作的積極性。事後社新華社援引秦的話說,該學院自成立以來,不僅為推廣中國語言和文化做出了貢獻,而且「傳播了友誼的種子」。
聯邦內政部強調,這些機構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戰略,特別是傳播「中國的完美形象」。該部發言人解釋說:「這些孔子學院多半是由中國國家資助的,因此中共對它們有著至少是間接的影響。」
這種「國家資助」對於合作的德國大學來說,意味著「經濟救濟」,但也隱藏著「依賴風險」,從而逐漸限制學術自由。
大學校長會議反對全面禁止合作
德國校長會議(HRK)承認孔子學院對德國高校施加影響力,比如在漢諾威和杜伊斯堡-埃森分校。 HRK 主席沃爾特·羅森塔爾 (Walter Rosenthal) 告訴德國商報,「這是不可接受的,這與科學自由不相容」。有關大學當時已提出過明確反對。
然而,羅森塔爾補充道,「全面禁止與孔子學院合作似乎沒有意義,各個地方的經歷並不盡同,每個機構的合同條文都不同。 在某些情況下,合作可以終止或暫停,有時候,合作協議也可重新談判商議」。他強調大學應當有自主的決定權。
綠黨和基民盟的政治家對此事的看法不同。德國聯邦議院秘密情報控制委員會《商報》主席康斯坦丁·馮·諾茨(Konstantin von Notz綠黨)表示:「很不幸,人們對威權國家試圖在德國和歐洲科學界施加深遠影響的企圖仍然不夠敏感。」因此,孔子學院「必須受到非常嚴格的審查,以有效保護科學自由,同時也保護我們的民主」。
議會情報組副主席羅德里希·基瑟韋特( Roderich Kiesewetter基民盟)談到了「間諜活動的危險」,而德國迄今為止幾乎沒有採取任何一致的措施來應對。他告訴《商報》,孔子學院「被用來對海外華人進行間諜活動、社會控制和恐嚇」。
這位基民盟政治家將這種「學術合作」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招募「相關領域擁有特殊知識和技能」的科學家或學生的門戶。這是中國「混合戰略」的一部分,旨在更好地實現其帝國野心。基瑟韋特說:「中國不僅存在於我們的網絡中,而且也存在於我們大學的一些人的頭腦中。」
德文原文:https://www.handelsblatt.com/politik/international/china-politik-berlin-draengt-auf-aus-fuer-uni-kooperationen-mit-chinas-konfuzius-instituten/29224482.html?nlayer=Politik-News_11247984
歐洲之聲編輯部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