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訥牧師的愛臺心願
羅蘭德•庫訥牧師的計劃終於得以實現。十天後,他將帶領肯彭市萊茵馬斯職業高校部分師生赴臺參訪,目的是:使德國學生認識臺灣,了解臺灣,愛護臺灣,宣傳臺灣,與臺灣人民站在一起!
我們與庫訥牧師相識、合作已經十年有餘,他既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同仁,擔任歐洲之聲的理事。庫訥牧師是宗教神職人員,也是萊茵馬斯職業高校的宗教老師,但他更是一位活躍的人權維護者。他從十幾年前關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的遭遇開始,不斷帶領學校師生前往柏林中國大使館前,為劉曉波伸冤與吶喊,自此便與中國民運走到了一起。
庫訥牧師秉持著宗教的拳拳愛心和傳統價值觀,去觀察與了解中國不斷惡化的人權狀況,在過去的這些年裏,庫訥牧師帶領著萊茵馬斯職業高校的師生,不懈地為西藏、維吾爾、香港、南蒙古,及中國的民主運動聲援與吶喊。近年來,中國在臺海、南海不斷擴張,長久持續的軍機、軍艦繞臺巡航,威脅臺灣民主,恫嚇臺灣人民。庫訥牧師義憤填膺,數次帶領學生去柏林,高舉「我們與臺灣站在一起」的橫幅,在中國駐德大使館前舉行示威抗議活動。
這些年來,庫訥牧師一直懷揣著一個心願,希望帶領萊茵馬斯職業高校師生,在臺灣舉辦一次國際人權日紀念活動,讓歐洲人民愛護與捍衛臺灣的心願,零距離向臺灣人民告白:德國師生熱愛臺灣,捍衛臺灣,與臺灣人民站在一起,誠如他在每年的暑假,帶領師生飛抵海地,為那裏的窮苦人民送溫暖,幫助那裏的貧苦學生建造校舍,儲備學習用品、食物等。
庫訥牧師數次向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提出這一想法,為此他還專程拜見了臺灣駐德國代表處謝志偉大使,表達這一心願。
臺灣官員走進肯彭市
11月20日,肯彭市長為了答謝致意該城市師生即將訪臺,特邀謝志偉大使訪問肯彭市。這座千年古城第一次迎來了臺灣的政府官員。由市長克里斯托夫·戴爾曼斯(Christoph Dellmans)、該市鎮的聯邦德國議員馬丁·普拉姆(Martin Plum)等一應官員出面,迎接謝大使。作為肯彭市的最高待客禮遇,在市政廳舉行了城市「金色紀念冊」簽字儀式,謝大使代表臺灣政府揮筆寫下:「作為臺灣駐德國代表,能夠參觀與訪問如此美麗的古城,不勝榮幸!」
在隨後的咖啡懇談交流中,市長介紹了城市概況,肯彭是德國北威州的一個市鎮,最早於公元975年確立為「菲爾森縣」的一部分,1294年官方確立了肯彭的城鎮地位,當初的縣府設在肯彭市,這裏還是下萊茵地區宗教改革的中心。1984年縣府從肯彭遷至現今的菲爾森,肯彭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古鎮。
臺灣成了當今世界熱門話題,謝大使自然成為座談會的中心和話匣子,關於臺灣的話題,謝大使從政情、商情、民情、風情一一介紹。說起德國與臺灣的關係,謝大使引用了德國外長貝爾伯克在北京說的一段話:為什麼德國支持臺灣?她說了三個理由:理由一:民主挺民主,臺灣是一個民主國家,我們不能眼看著它被中共欺辱與侵略;理由二:全世界50%的物流貿易走臺灣海峽,臺海和平穩定、自由通行,符合德國和歐洲的經濟利益;理由三:70%以上的高階半導體是臺灣人在做,不一定是在臺灣做,但是臺灣人在做。貝爾伯克外長的言下之意非常明確:臺海發生戰爭,中國侵略臺灣,傷害的不只是臺灣,還有德國和歐洲,德國是世界經濟貿易的領頭羊,甚至會牽累全球經濟和世界上的絕大部分國家。
臺灣遭遇中共戰狼霸淩,不僅如此,中共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同樣是針尖對麥芒,中國針對日本、南韓、菲律賓,也針對越南、印度、甚至歐盟國家。從最近一兩年來觀察,我們看到,美國、日本、澳洲、菲律賓、東協各國,還有歐盟、或者北約的法國、英國、德國等,基本上是一個連線,這就是美歐國家都在討論與重視「印太」戰略的原因,為了形成一條「抗中合力」連線。所以儘管臺灣受到聯合國的不公正待遇,但是臺灣不孤立,臺灣屹然矗立於世界之林。
臺灣贏得世界關注與支持
世人皆知,幾年前德國還是中國在西方關係中最鐵的哥們,但隨著時代變遷,德國與中國需要以「戰略」關係對峙。筆者雖然不是臺灣人,但在踏上德國土地的最初幾年,就認識了心目中的臺灣精英朋友,他們成為我一生的良師益友,俗語道「愛屋及烏」,我對臺灣是心靈感知與喜愛敬慕。
臺灣成為全球的熱點,成為國際地緣政治的核心問題之一。據筆者觀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前些年,習近平表達了解決臺灣問題「不放棄武統」,全世界頓時沸騰了。臺灣是民主國家,民主國家捍衛民主國家,天經地義。筆者生活在歐洲,那些日子,德國的聯邦議會、德國的外長、歐盟議會等,紛紛表態支持與聲援臺灣,譴責中共的野蠻霸道行徑。
二、歐洲傳統價值觀和社會道德不允許、不接受以大欺小、恃強淩弱,德國媒體一邊倒的為臺灣站隊、吶喊與聲援,這一登高一呼,引起了全社會人民的警醒與關注,臺灣大名從此走進了德國的千家萬戶,進入了德國民眾的記憶裏。
三、德國社會認知的大逆轉,還不能忘卻一個人,他就是臺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大使,筆者與謝大使相識已18餘年了,他在德國擔任大使期間,將外交工作深入到德國的基層市鎮,深入到社會民間,深入到大學、職業學校、高中初中等,他到處去演講,宣揚臺灣的文化、經濟和科技,讓臺灣走進了德國社會。
臺灣歡迎德國師生訪團
在一所教堂裏,謝大使與訪臺的師生座談,他介紹道:臺灣的民主體制,與國際社會接軌。自1949年以來,臺灣也經歷了獨裁統治時期,但最終完成了民主轉型,現如今臺灣政治生態已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憲政法治、政黨競爭、公民社會、多元監督等日益成熟。臺灣與美歐民主國家相同,也是以人權精神為基礎,民主自由、尊重人權、新聞自由、憲政法治等作為立國基石。臺灣始終堅持「自由民主」,任何人無權出賣與褻瀆「臺灣價值」。這其實也是華人社會的燈塔與希望。
謝大使還告訴學生們,在辦理此次訪臺項目時,一度審批程序出現障礙,臺灣的兩位女俠伸手相助,一位是享有臺灣「娜拉」之稱的陳文成基金會董事長楊黃美幸,將捍衛臺灣國運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還有一位是臺灣民主基金會的劉燕秋主任,她們支持玉成了這個項目的落實。
不知誰說了句臺灣城市「鬧」,謝大使解釋,可以這麽說,在飯店餐廳裏,亞洲人好邊吃邊聊,這就「熱鬧」了;城市人口密度大,大街小巷人流如織,自然會「鬧騰」了;特別是臺灣的夜市,街頭巷尾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人聲鼎沸。但這「鬧」,是鬧中有靜、井然有序,是臺灣特有的繁華都市象徵,浪漫而傳神,形成了特有的夜市文化。
廖天琪特意舉了一個例子,這麽大的臺北市,相當於德國的漢堡、法蘭克福等城市,但地上看不到一點垃圾、碎片紙屑等,這就是臺灣的不俗繁華、鬧中有序。中國時常炫耀其大都市管理,豪華而清潔,殊不知中共依靠的是五十步或百步設置的視頻示波器監控,百姓稍有不慎,數分鐘後就會被監控人員罰款。而臺灣沒有這樣的嚴密監控,憑借的是臺灣人的社會公德、修養與素質,這就是民主臺灣與專制中國的區別。
座談會結束後,師生們依然圍著謝志偉問這問那,不願離去……
《銳傳媒》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