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聯濤(Andrew Sheng)香港大學亞洲國際經濟研究院傑出研究員
肖耿(Xiao Geng)香港國際金融學會主席,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與實踐研究所所長兼教授
台灣前總統馬英九繼去年成為第一位訪問中國的台灣前任或現任元首後,今年4月再度訪中,11天行程包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此行意義重大,不僅因為突顯兩岸歷史和文化聯結,更使中國政府重新聚焦在可以跟台灣學習、合作的領域。
台灣雖然是自然資源匱乏的小島,但卻擁有不成比例的經濟實力。從1980年到2008年,台灣全年實際GDP成長率平均達6.8%,令平均值不及2%的經合組織國家難望其項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台灣經濟成長雖然放緩,但卻相對快速回穩。如今,台灣是全球第22大經濟體,GDP達8030億美元,若以人均購買力平價計算,排名全球第14。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台灣人均GDP於去年達到73000美元,在1980年僅為3500美元。
此外,台灣股市蓬勃發展。截至去年底,台灣股市總市值佔GDP的241.4%,遠高於中國(61.3%)、南韓(114.4%)、日本(146.6%),甚至也高出美國(158.4%)。台灣1001家上市公司的平均本益比為24.6,也遠超過中國企業的9.08。
但光是台積電(TSMC)一家公司的市值就佔股市總市值的三分之一。台灣是全球半導體製造業龍頭,供應全球超過60%半導體以及超過90%先進製程晶片,後者絕大多數是由台積電生產。
台積電的本益比特別高,達26.34。相較之下,中國七大科技公司(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寧德時代、比亞迪、富士康和小米)的平均本益比僅17.70,其合計市值為9718.9億美元,而單單台積電的市值就達7184億美元。
台灣成為全球科技強國並非偶然。1980年代,經歷兩次石油危機後,台灣經濟深受結構性挑戰所困。隨著中國市場開放,台灣在低薪方面的競爭優勢與日俱減。再加上美國在1988年決定終止對亞洲四小龍(台灣及香港、新加坡和南韓)的貿易優惠待遇,導致台灣年均出口成長率急劇放緩,從1971─1980年間的26%降至1981─90年間的9.44%。
然而當時台灣已在總統蔣經國的領導下,推行以「經濟自由化、全球化和體系化」為主的經濟改革計畫。例如,政府放鬆外匯管制、推動銀行私有化,並為外資銀行在台拓展業務開路。
1980年,台灣以矽谷為樣板,設立新竹科學園區,以打造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的生態系統。截至上個月為止,竹科已有近600家公司,包括電信、光電子、精密機械和生物科技公司等。
台灣振興高科技產業的努力,顯然卓有成效。1984年,台灣電子產品出口達近66億美元,超越紡織品出口額61億美元。到了1989 年,台灣的個人電腦產量佔全球25%。接來下數十年,台灣逐漸將全球半導體產業納入掌控。
如今,台灣政府持續鼓勵經濟活力。例如,台灣《產業創新條例》旨在透過稅收優惠、政府直接投資和支持相關職業訓練等措施,加強競爭力。
同時,台灣維持審慎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政府債務占GDP比僅為25%,這是經合組織平均值的四分之一。截至2024年3月,台灣外匯存底(5681億美元)高居全球第五,僅次於中國、日本、瑞士和印度。
台灣經驗替中國提供寶貴教訓,其中或許最重要的是「將創新金融化」,也就是技術投資由股市的風險資本提供資金,而不是由規避風險的銀行體系提供資金。
在台灣,這個過程導致技術進步和股市上漲的良性循環。從2003年4月1日到2024年4月1日,台灣加權指數平均每年成長8.55%。這遠快於同期上證綜合指數的年均漲幅3.77%,僅略低於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年平均漲幅10%。
在中國促成類似的良性循環已成為當務之急。如今,房地產占中國GDP高達30%。這使得中國暴露在美國升息的風險下。此外,隨著人口老化,房地產市場往往會萎縮,而中國人口正在快速老化。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突破,雖然可以抵消房地產損失並推動未來成長,但若想替人工智慧投資提供資金,就需要一個能夠對新技術採取高風險部位的股市。
台灣能為中國提供的不僅是靈感。台灣企業家是最早投資、促成中國製造業和零售業升級的一批企業家,這項努力為雙方帶來巨大利益。同樣,今日兩岸技術合作可以為台灣企業提供規模和市場准入,在此同時,也能推動中國急需的創新金融化。
轉載自《上報》(翻譯:吳巧曦,責任編輯:楊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