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天下,危機四伏,烽火遍地,俄烏戰亂不止,印巴狼煙驟起,以伊戰火又復點燃……,這些年來,世界不同區域的仇恨、憤怒、疾惡、雪恥不斷,各國媒體幾乎每天都離不開戰爭與死亡話題,人類世界似乎深陷於茫然、無序與仿徨,正如唐詩所云:「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
也不盡然。6月22日我走進德國肯彭市聖托馬斯教堂(Evangelische Thomaskirche Kempen),這里嘹亮的聖歌響起:「獨自一人,你是渺小的,但在一起,我們將成為生命的倡導者……。」
「將愛灑向人間,讓愛充滿人間」,這不只是聖人博愛的啟示錄,一個希冀的願望,而是羅蘭德•庫訥(Roland Kühne)牧師與肯彭德國職業高校師生15年來的愛心之路。在這里,筆者的思維、情感沈浸在德國普通人的小世界里,這里只有博愛與奉獻。

一
2010年1月12日海地時間16時53分9秒,當地發生了7.2級地震。震央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以西大約16公里處,震源距離地面10.0公里左右。地震發生時還不到下午5時,因此許多學生喪生於學校。官方估計死亡人數總計約316,000,受影響人數達3,000,000人,在當時1100萬人口的國度,可以說全國30%的人都遭難了。
德國時差比海地遲6小時。也是同一天,恰好是德國肯普市萊茵馬斯職業高校建造班正在進行宗教課,海地地震消息傳遍世界,也激起了德國師生們的痛心、熱議與討論,課上師生提出一個個「我們怎麽辦?我們能做什麽?」學生提出了最樸素的想法:我們是學習房屋建造的,我們去幫助海地學生重建校園、重建未來。就是這麽一個愛心想法,很快形成了計劃,落實於行動,成為了一個持續15年的援建工程。

海地是戰亂不斷的貧困國家,經濟衰敗、社會動蕩,伴隨著地震,可說是天災人禍並行。基礎設施的破壞,進一步加劇了貧困,導致社會不穩定,甚至引發政變沖突,形成惡性循環。而海地混亂的現況,特殊的人文背景與環境,並沒有嚇倒與止住師生們援助海地的愛心與步伐。

自此,庫訥牧師、學校技術部的羅伯特·英根霍斯特(Robert Ingenhorst)等教師,每年在學校假期期間,組織與帶領歷屆建造專業的學生,向德國社會募捐,定期自費赴海地地震城鎮,為當地學生建造校園。
二
在托馬斯教堂入口處,展示著一塊塊宣傳板:有萊茵瑪斯職業高校赴海地建設校園的照片,有德國師生與海地學生一起勞動的照片,有新竣工的少年教育中心、孤兒院和醫療站等,至今恰好走過了第15個年頭。

15年來,肯彭和海地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6月22日在肯彭市聖托馬斯教堂舉辦慶祝活動,學校師生與學生家長、肯彭的不少市民捐助者等一起歡慶,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溫暖和幸福,同時期待與支持者和曾經的旅伴們共同交流!

出席慶祝儀式的有:肯彭(Kempen)市長克里斯托夫·德爾曼斯(Christoph Dellmans)、德國聯邦國會議員烏多·希夫納(Udo Schiefner)、馬丁·普拉姆(Martin Plum),海地駐聯合國大使德弗朗斯(Defrance)夫人。
庫訥牧師是中國民運長年的好朋友,也是歐洲之聲理事會理事。也是在2010年,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當年庫訥牧師說道:劉曉波為中國人權奮鬥,他向北京政府、向中國社會吶喊,換來的卻是一次次的牢獄之災,我們不能順從和忍受這樣的悲劇持續。從這年開始,他每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那天,組織學生與我們一起在柏林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前,舉行示威抗議活動,為中國人權吶喊與聲援。劉曉波2017年逝世之後,我們繼續為劉霞呼籲。劉霞自由來到德國以後,庫納牧師再接再厲為香港、維吾爾、西藏的人權和維護台灣的民主自由組織聲援抗議活動,15年來從未間斷。

國際筆會和平委員會副主席、歐洲之聲社長廖天琪與筆者也參加了肯朋這次歡慶活動。
三
德爾曼斯市長在演講中指出:世人都清楚海地的險惡環境,庫訥牧師與學校師生們沒有顧及與考慮這些,甚至還遇到過突發軍事政變,海地不通航了,他們被擱置在途中,卻依然不回頭,繼續他們計劃與工作,將毀壞的學校重新建造起來,就是這樣一塊石頭,一塊石頭的壘起來,一步步地進行與完成了建築工程。什麽叫博愛?忘我為人,不顧安危,無私奉獻,他們不僅建造了學校校舍空間,更是建造了歐洲南美之間的精神文化共同體,他們的信念,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的城市驕傲與感激!

普拉姆國會議員盛讚道:庫訥牧師帶領師生們,持續15年為世界戰亂窮困之地建設校舍與未來,這不是一時一事,而是一地一域的堅持與奉獻。他們不問為什麽而做?去做就是了,他們的行為是一種富有詩意的表達,意味著將愛傳遞給更多的人,將我們德國的博愛精神和關懷行為傳播至世界,我們感謝庫訥牧師與他的師生們!



廖天琪社長說:人類一再倡導博愛精神,但是人間依然被痛苦、分裂和難以愈合的創傷折磨著,甚至陷於這個世界到處呈現的戰爭與死亡中,相比之下,庫訥牧師與他的師生們的無私奉獻,15年來堅持不斷,這些普通人的行為與舉動,才是一種普世價值,為傷痕累累的人類社會帶來溫暖和希望。有這樣的朋友令人驕傲!


四
當世界處於一派動亂與戰火之中,我們卻在肯彭市聖托馬斯教堂里感受到了博愛與奉獻,庫訥牧師、英根霍斯特老師與學校師生們只是德國的普通人,但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行動傳遞善意,幫助弱勢群體,支持和平倡議與行動,用共情取代仇恨,用對話取代暴力,用和平取代戰爭,惟其如此,人類才能真正走向更光明的未來。
仇恨與對立只會讓人類在困境中越陷越深,而博愛能激發創造力,凝聚解決問題的集體智慧。庫訥牧師的團隊做到了,希望世界各國的政治家們,感受普通百姓的心境,學習一點庫訥牧師及其師生們的博愛與奉獻精神,讓博愛、和平、共情等人類文明的價值觀普及整個世界。


台灣《銳傳媒》首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