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牧(整理與編輯)
擺在世人面前是:世界經濟呈現一團混亂,萬潤南有一個比喻:「這個世界是在比爛與比壞,這是頹勢與亂象之源」。
一年前,「閒話三人行」就指出世界經濟頹勢的三大原因:新冠疫情、烏克蘭戰爭、美中經濟制裁博弈等,引發全球供應斷鏈與能源危機等連鎖反應,導致全球經濟頹勢與混亂。這還只是表面現象,更深層的原因有:
一、中國經濟隨著皇權回歸,均由習君王一人頤指氣使、指點江山,中國「開放」以來與國際接軌的市場經濟體制遭到破壞。外媒評論道:「中國疫後經濟反彈不力,地緣政治風險升高,全球投資人越來越選擇避開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前景黯淡。」一度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的火車頭偃旗息鼓。
二、美中的科技與經濟競爭與博弈,針對技術管控、高科技投資管控等,一道道系統禁令下達,雖然鋒芒直指中國市場,但美國強盛與輝煌二百餘年的基石——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體制同樣遭遇國際性斷崖式破壞,不僅殃及魚池,到頭來也是作繭自縛,挽救不了美國自己的經濟。
三、經歷過黑暗的人,對陽光有著特殊的感悟與哲思。中共毛時代的意識形態治國理政,經濟生產與發展以「政治鬥爭為綱」,對老一輩中國人來說,這是一條死胡同,是人類社會的災難。而如今意識形態治國成為國際風潮,動輒「政治正確為綱」,這抑或是「爛」與「壞」的源頭?
世界銀行的評估是:「世界經濟面臨失去的十年」。針對眼下世界經濟的頹勢與混亂,「閒話三人行」談談我們的觀點與想法,與讀者分享。
中國經濟日傳噩耗
廖天琪:中國疫後經濟復蘇不如預期,房地產持續下滑,出口貿易明顯減弱,年輕人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超過20%,人口老化嚴重,從前的人口紅利不再。我們回過頭來梳理一下鄧小平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實施的經濟改革措施。當時最重要的方向性改變之一,就是向地方分權,讓各個地區自負盈虧,自給自足。地方官員為了跟別省競爭,積極性、主動性被激發了。到了90年代之後,更是以各自的經濟利益來攀比,這種激勵機制非常有效。當時中央政策還未下達,地方政府發覺私有企業競爭力強,利潤來得快,因此多方掩護、保護私人企業。
土地國有制是中共1982年在憲法中訂下的,城市所有的土地屬於國家,個人和機構只擁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地方政府手裡掌握了巨大的土地資源,因此也掌握了房地產的收購建造權力。為了利益最大化,各地不斷建房,房價也不斷擡高,房地產泡沫加劇,造成了有價無市的局面。
房地產是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占GDP的7.34%,加上相關的行業,則佔經濟總量的13-14%。這本不足為奇,美、英、德、日也如此,比例甚至更高(美國12.8%),但是中國的房地產是一種畸形發展,近期恆大地產開發商在紐約申請破產保護,緊跟著碧桂園也岌岌可危,一時間人心惶惶,消費者信心喪失,通貨緊縮,產品滯銷,加上許多外企走人,外資鮮少進入,而富人則把錢轉移到國外,這些都是當下經濟危機的寫照。
我們提出一個概括性問題,這種危機是週期性的,還是制度性、結構性的?前者是有期限的,週而復始,後者則是長期性的無底黑洞。像2008全球的金融危機是週期性的,持續了18個月,最終還是過去了。
萬潤南:兩者原因都有。
廖天琪:諾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的看法跟老萬相似,他認為這次的危機,是因為習政府不斷地干預市場經濟,打亂了一些本可以自然調節的瓶頸,何況政府總在遏制民營企業,誰冒尖,誰就會是被瞄準的出頭鳥,不論阿里巴巴還是孫大午都如此。有人說老百姓沒有信心,不敢花錢,只願存錢。中國各個銀行中,百姓的儲蓄極高,這也難怪,醫療費用、孩子的教育費用,以及日後養老,這些事都得未雨綢繆啊。
還有一個市場不景氣,產品滯銷的原因,在於中國有數字巨大的貧困人口。習近平年初高調宣傳中國脫貧了。其實那些統計數字是不真實的。學者徐成鋼說,中國有5億4千萬人的月收入不到1000人民幣,也就是說他們每天只有5美元的生活費,這是極度貧困的群體,試想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一都在貧困線下,他們如何消費、如何購買煳口以外的商品?恰恰是對中國「經濟奇跡」貢獻最大的農民工,他們是低端人口,二等公民,他們被戶籍制度綑綁,雖然在城市里打工賣命,卻享受不到城市人的福利、醫保,留守兒童的教育也都沒有保障,他們自己未來的養老都成問題。
客觀評價中國經濟的疲軟
萬潤南:剛才天琪問周期性還是制度性?周期性是一個各國都遇到的問題,但中國還存在制度性問題,或者說它的結構性問題,這樣又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周期性問題各國都在面臨,而中國政府的權力不受制衡,濫用權利,使得這些周期性問題被放大,比如:中國經濟7月份數據,可說是一片黑暗,包括外資的引入、出口的下降都非常糟糕等,但在這片黑暗當中,你還可以看到兩個亮點:
第一是中國現在依然是貿易順差國家,大部分資源出口國基本上是順差的,但以製造業為主的順差國幾乎只剩下中國。像日本、南韓、德國等,原來都是製造業順差國家,但是現在都轉為貿易逆差了,中國依靠製造業出口為主,還是保持順差。包括現在一些新興的製造業國家也起來了,比如說,現在的墨西哥、加拿大成了美國的第一大、第二大貿易夥伴國,而中國降為第三了,雖說分出先後,其實數量上差了不多,都是2千多億,差距只是幾百億而已。
為什麽會產生這些變化呢?其本質是一種貿易轉移。表面上似乎美國從墨西哥、加拿大的進口增加了,實際上墨西哥和加拿大同時從中國的進口也增多了,許多商品都是從中國轉口到了美國,因為墨西哥和加拿大跟美國之間是自貿區,零關稅,有些商品是半成品從中國出口到墨西哥、加拿大再組裝,還有的甚至是中國企業到墨西哥去建廠,像一些傢俱廠等,最後就變成了墨西哥的外貿成績了。在各製造業國家都不景氣,甚至從順差變成逆差的情況下,中國仍然繼續保持順差,盡管順差大幅減低,但還是一個亮點。
第二個亮點,一方面中國那些傳統產業:服裝、紡織製品、傢俱、鞋靴、塑料製品、箱包、玩具等,這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低端商品,確實是大幅度降低了,但中、高端的,特別是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還有一些中、高端的機電產品等,出口大為增加,且幅度非常大。我看到那個數字時想到一個問題,中國原來基本沒有汽車出口和新能源出口,或者說很少。倘若中國傳統的低端商品出口大幅度下降,沒有這些中、高端商品替代,那中國的經貿狀況會非常難看。還有一點,據媒體報道,中國高端工業產品大幅度提升出口,給德國、日本、韓國等製造業大國帶來了很大壓力。
中國從俄烏戰爭中受益
田牧:雖然中國經濟出現了很多問題,甚至房市泡沫非常嚴重,這是老大難問題了。當年溫家寶總理提出,國家要有計劃建造「社會房」,2007年碧桂園就是走上層路線,響應中共號召,建「經濟適用房」,推動和諧社會。彼時的建設部部長表示,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是有效平抑房價,防止產生房地產「泡沫」。所以每年國家計劃建「經濟適用房」的數量,一直是刻意掌控「泡沫」的風向標之一。我想這就是老萬指出的中國政府直接干涉市場經濟的具體例子。所以,我同意老萬的觀點,中國發生的經濟問題,是出在政府的獨裁體制上,但我並不覺得,眼下的中國經濟危機已成傾國之殃。說幾個依據:
原因一、俄烏戰爭以來,根據世界銀行統計,烏克蘭經濟損失過半,東歐經濟也是負增長衰退,西歐的德國等也陷入了衰退。俄羅斯盡管遭遇了民主陣營國家的經濟制裁,但其經濟僅下降2.1%。最大的受益者,一是美國,GDP年(2022年)增率為2.1%,二是中國,GDP年(2022年)增率為3%。俄烏戰爭後,中俄呈「背靠背」態勢,中國的能源問題獲得了突破性解決,糧食也由俄羅斯、巴西等國供應。中國製造業規模連續13年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比重近30%,美國製造業占全球比重15.3%。原來俄羅斯勢力範圍的五斯坦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包括蒙古等,從能源、糧食、製造業、科技、軍備、「一帶一路」不斷拓擴,這些均說明中國經濟還不至於衰竭。
原因二、審視今年以來中國的經濟態勢,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的GDP同比增長了4.5%,二季度GDP同比增長為6.3%,即便是7月,GDP同比增長也是5.5%。與美國、德國相比,2023年第一季度美國的GDP同比增長了1.6%,二季度GDP同比增長為2.4%。德國2023年第一季度的GDP「下降0.1%」,第二季度的GDP增長為0。從通脹率來說,美國7月通脹率為3.2%,德國7月通脹率為6.2%,中國7月份通脹率為負0.3%。今年的這些數據比較,同樣不能證明中國經濟崩潰。
原因三、我們不斷預測中國經濟衰竭、崩潰,已超過30餘年,每一次的預測和判斷都是義正辭嚴、理直氣壯。俄烏戰爭以後,美國犯了全球地緣政治和均勢戰略錯誤,實際情況是拖累了歐洲國家的經濟。我們喊了30餘年的「狼來了」,已麻木了。特別是在這樣的經濟數據面前,我們不能盲目的以點概面下結論,我們最希望看到的是,歐洲經濟努力復蘇,特別是歐洲經濟的龍頭老大德國恢復常態,繼續成為歐洲與世界經濟發展的引領者。
中國是國際芯片市場之最
萬潤南:中國在中、高端產品發展方面(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邁出了重大一步,僅這「新三樣」在今年一季度的出口增長了66.9%。實話實說,這些都拜美國所賜,美國要是不對俄羅斯實行禁運的話,中國就沒有那麽多機會。從事經濟工作的都知曉,中國人老說提高產業鏈水準,而邁出「新三樣」步伐,可說是中國從中、低端製造業,已步入中、高端製造業,而真正賺錢的就是中、高端產品。
高端產品很賺錢,但它的市場份額小,所以形成經濟規模還得靠中端。這就與芯片一樣,中國現在3納米、5納米的做不了,28納米能做到,實際上中國大量製造的是28納米芯片。
廖天琪:中國現在的光刻機可以成批生產28納米的芯片。
萬潤南:中國在芯片行業里,占國際市場的比例越來越高。
廖天琪:中國現在投入大量資金,繼續開發製造光刻機,很可能在三、五年之間,中國芯片製造又能夠提高、上一個台階。從28納米到14納米,都是汽車方面所需要的芯片,這是可以達到的。至於3納米、5納米的高端芯片,恐怕暫時很難突破。
萬潤南:這個估計是對的,其中的核心問題是什麽呢?任何產品的生存與發展,決定於市場,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簡而言之:市場足夠大,企業就有盈利,盈利產生回饋,盈利與回饋提供進一步研發的經費,研發結果就是產品的升級換代,所以說產品的生存與發展,是需要市場來保證。換句話來說,產業升級要靠市場來滋養,光靠國家投資是不能持久的。
為什麽美國三大芯片巨頭英特爾、高通和英偉達,它們聯合去找美國政府部門,說這樣做(制裁)的結果,實際上是逼著中國把我們所有的產品擠出中國市場,中國市場要占整個國際市場的近一半,至少是30-40%,有些產品占市場比例還要多。
這裡有個重要概念,即芯片雖然很重要,但芯片本身既不能吃,也不能用,芯片必須安裝於機電產品里,才能發揮作用,安裝於汽車、火車、輪船里,安裝在家電、基建設備里等。中國好使用「下餃子」來形容中國的製造業,事實上在國際製造業中,中國占了國際市場很大的份額,故此芯片需求量非常大,中國是芯片的最大市場。
簡言之,企業尋求產品更新換代,尋求產品不斷發展,離開了偌大的市場,想象一下會是什麽結果?
台灣《銳傳媒》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