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19日,在柏林舉行了不同凡響的「世界民主論壇」(World Forum for Democracy),因台灣總統府前無任所大使楊黃美幸女士的推薦,廖天琪與筆者赴會,對我們來說與會是一次學習、思考與探索的機會,筆者借此粗略談一些感受與心得。

民主制度的瓶頸和波折
為什麽說本次論壇不同凡響?1992年,隨著蘇聯的解體和柏林墻的倒塌,弗朗西斯·福山撰寫了《歷史的終結與最後的人》,他認為,冷戰的結束是「歷史的終結」,它宣告了西方式民主制度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類「終極」政治制度。他的結論是:「人類意識形態演化的終點」和「人類政體的最後形式」,構成了「歷史的終結」。2011年,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所著的《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核心說法曾風行一時核心:「人類告別了饑荒、瘟疫和戰爭」。
眾所周知,俄烏戰爭、以哈沖突等,顯然顛覆了這些歷史結論。世界正在進入一個大動蕩、大變革、大發展的特殊時期,舉行這樣的論壇確實適時與必要。

本次論壇涉及的專題有:世界經濟危機代價(控制國家債務與銀行穩定),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沖突,合法自決與分離主義之間的界限,如何保護台灣、烏克蘭和受到威脅的國家民主?治理與發展中的非洲受外援作用和中國的影響,如何阻止滑向威權主義模式,如何維護三權分立作為民主的基礎,異見人士的作用,如何遏制金正恩及推進朝鮮半島的民主,締造和平與解決沖突的方法等等。這些話題對民主制度而言,凸顯了制度性的缺陷與漏洞。
還有面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探索與追求問題,比如:綠色就業和突破性技術,自由社會中的政治正確性——21世紀語言、幽默和行為的新規則,下一次農業革命前景,未來流行病預防,探索地球以外的人類未來——太空殖民、生存風險和尋找生命,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太空競賽與誰將控制全球通信和衛星等話題。簡而言之,是關於研究與探尋民主、人工智能/科技和人類未來的平台。

為了有效地展開專題研討與探索,主辦方特別邀請了一批重量級的國際權威專家、學者與各國前領導人,他們是:美國前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歐洲議會副主席卡塔琳娜·巴利(katarina barley)、以色列前總理奧爾默特(Ehud Olmert)、摩爾多瓦共和國總理加夫里塔(Moldova Natalia Gavrilita)、阿富汗前總統哈米德·卡爾紮伊(Hamid Karzai)、愛爾蘭前總理艾赫恩(Patrick Bartholomew “Bertie” Ahern)、突尼西亞前總統馬佐基(Moncef Marzouki ,阿拉伯之春革命後首位總統)、立陶宛前總統葛寶斯凱德(Dalia Grybauskaitė) 、羅馬尼亞前總統約翰尼斯(Klaus Iohannis)、菲律賓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瑪麗亞·雷薩(Maria Ressa)、澳大利亞生命科學家大衛·辛克萊(David Sinclaire)、台灣駐德國代表謝志偉、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希臘前財政部長瓦魯法克斯(Yanis Varoufakis)、津巴布韋外交部長西布西索·布西·莫約(Sibusiso Moyo)、德國前司法部部長多伊布勒-格梅琳(Herta Däubler-Gmelin)、俄羅斯反對派領袖弗拉基米爾·卡拉-穆爾紮(Vladimir Kara-Murza)等。


在筆者心目中,這一平台卓爾不群、超塵拔俗,敢於觸碰一些國際爭議的話題、顛覆歷史結論的仿徨、挑戰大國獨斷獨行的戰爭危機、及人類必將遭遇的未來科技探索與追求……。
歐洲堅決支持烏克蘭打敗俄羅斯
時下,整個世界每一個角落,都注視與聚焦烽火連天的烏克蘭戰場。誰能想到,當年解體蘇聯後其中的最大繼任國俄羅斯居然又捲土重來、重燃戰火,對烏克蘭的戰爭持續三年,造成烏國大片國土淪陷,斷垣殘壁,滿目蒼夷,生靈塗炭、哀鴻遍野,俄羅斯不惜與整個美歐民主聯盟對壘博弈。

重新執政的川普斷然要求俄烏停戰,從事態的發展來看,停戰條件似乎是由「雙普定奪」,引起了歐盟、北約、烏克蘭的一致反對。論壇會議討論中,與會者幾乎眾口一詞支持烏克蘭,決不容忍俄羅斯贏得戰爭。
德國代表說:聯邦德國議院通過巨額財政草案,爭取允許放寬「債務剎車」機制,為德國財政與國防政策帶來歷史性轉折,歐洲的安全防衛決不能再依賴美國,德國將繼續支持烏克蘭堅持反侵略戰爭。
波蘭代表希望英國重回歐盟,加強歐盟的領導力量,從資金、武器等全面支持烏克蘭。
英國、愛爾蘭代表也表達了堅定不移的決心,反對與抵制俄羅斯侵略,歐洲必須團結一心打敗普京的侵略。

波羅的海三小國的立陶宛代表十分擔憂,一旦普京在烏克蘭得逞,下一波遭遇侵略戰爭就會是自身。
立陶宛前總統葛寶斯凱德說:在此要感謝德國,我們已經感受到德國正在承擔起歐洲的安全防衛責任,德國已向立陶宛派遣了5000名士兵的常駐部隊。
……
以筆者的觀點,在歐洲持續的戰爭,拖累了整個歐洲經濟的恢復與發展,與其用大筆經費繼續投入戰爭,還不如計劃投放在烏克蘭的重建中。加之歐洲長期依賴於美國的安全保護,美國在歐洲駐軍約十萬之眾,而歐洲各國平均的國防投入不足2%。即便增加高額國防經費,組建足以抵御與承擔歐洲安全的防衛武裝,也需要較長的建設、制造與訓練過渡期,遠水難救近火。
世界深切關注台灣的安全與獨立
歷史上的歐洲和中國一樣,疆界和轄區分分合合、變化無常,處在不斷的演化與變遷中。每一個國家的誕生,都有它特有的歷史背景、環境與依據。台灣是1946-1949年國共內戰的結果,是國民黨和共產黨共同釀成了75年的台灣現況,是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這是今天台灣的沿革和根由,是它的歷史範疇。
近十年來,台灣已成為全球的焦點話題,成為當今國際關係中的「政治風向」標。民主台灣自信地走向世界,贏得了當代文明世界的重視,成為國際政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個事實逐步形成:任何民主國家(政治力量)都不可能刻意忽視、疏漏、或者說回避台灣——這一政治實體。本次「世界民主論壇」同樣安排了台灣議題,以及合法自決與分離主義之間的界限,展開對台灣問題的討論。

廖天琪有一個專題報告(另發),她指出:台灣是傳統中國文化與西方民主制度的無縫組合,在社會祥和與經濟發展上卓有成效,在亞洲與印太區域起著制度性的模範作用,特別是台灣的芯片為世界科技發展提供了獨到的高精產品,處在是全球人口最多的亞洲印太水域連接處。「台積電TSMC」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占世界芯片市場的60%。「台積電」在美國、日本、德國都有設廠,在半導體及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維護台灣的安全,就是維護世界民主聯盟的團結,就是維護印太、亞太區域的安全,就是保護人類世界高科技發展的基地。

謝志偉大使說:代表著世界現代進步力量的民主聯盟,要堅定的團結一致,只要美歐民主力量緊密團結,誰也不能破壞與挑戰印太的安全穩定。維護台海、南海的安全,就是維護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穩定基礎,既保護了台灣,也保衛了世界和平,更是保衛了世界上三之二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利益。(大意)
台灣議員苗博雅表達了簡明扼要兩點:第一、目前只有美國給台灣武器,歐洲也應該給台灣提供武器;第二,在國際會上歐洲國家應該做到對「一中政策」重新定義,中國就是中國,台灣就是台灣。
筆者也注意到,新近在加拿大舉行的七國外長會議發表的聯合聲明:刪除了過去聲明中「一個中國」政策的言論,「強調維護跨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我們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並重申反對任何單方面通過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企圖」。
論壇討論,一方面表現了台灣精神:作為民主國家,不仰仗刀劍,而仰仗人民的信賴;另一方面展示了台灣不孤單,不孑然,民主國家與台灣站在一起。

堅持普世價值與人權民主
在論壇的開幕式上,各國前領導人、重量級專家、學者均有演講,但是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的發言,令人深思。她表示:普世價值與人權是民主、自由與和平的核心,成為我們今天面對制度性問題的試金石與衡量標尺。我們實在無法去美言並通過解釋讓其消失,獨裁陰霾的風險正在迫近。
她指出:我們現在的美國政府,將它的選票投給了獨裁政府,決定支持主戰而非和平,予以它們控制信息流的權力。它們都誓言繼續忠於這種算法,不只是讓我們上癮,而且讓我們產生恐懼和仇恨。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難得的當下。我最終希望,這次論壇會議結束後,我們這些有幸的與會者,能夠繼續為改善民主與人權的狀況而努力。各位的發言都非常精彩,其中的一個話題特別震撼到我:信息決定我們的思維,思維決定我們的言語,言語決定我們的行為。
她肯定與堅持道:技術與人工智能是今天會議中比較重要的問題,因為這是眼下世界面臨與對峙的問題。一些事實卻被一些政治家視而不見,諸如普京沒有入侵烏克蘭,而是烏克蘭自己的責任。要知道,沒有事實,就沒有真理,沒有真理,就沒有信任,沒有信任,也就不可能有民主與和平。風險與民主和平共存,沒有風險,就不可能有改變的希望。感謝會議籌辦方讓我們聚集在這里,重溫並記住這些重要的議題。獨裁者欲逼迫我們放棄希望。
記得德國前總統霍斯特·克勒(2004年至2010年擔任德國總統)曾經說過,民主制度也需要改革,不斷補充,修正與提高(大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論壇恰恰是對民主制度反省、思考與研究的社會實踐。
結語:不解的思慮與餘音
「世界民主論壇」,應該是國際性公共事件與新聞,居然這幾天德國媒體未有報道,令筆者很是不解與茫然……
莫非這些話題是禁忌?俄烏停戰、以哈沖突、台灣問題、川普政策等,在德國這樣的民主國家,從未有禁言之舉。這樣的一次盛會,在柏林阿德隆凱賓斯基酒店(Hotel Adlon Berlin)舉行,這是德國最豪華、最著名的酒店之一,它位於柏林菩提樹下大道77號,緊鄰巴黎廣場的勃蘭登堡門一側。
令筆者不解的是,德國居然毫無動靜,猶如一顆石子投入湖面並未濺起水花,僅僅是無聲的漣漪微漾……,很是耐人尋味。
《銳傳媒》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