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在這里,送別萬潤南先生。
對我而言,他不是朋友,也不是同事。我們從未謀面,也未曾通信。或許,他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但在我心里,他卻像是一位久違的知音——在浩茫人海中,從未相遇,卻早已相知。
今年,在倫敦的紀念六四研討會上,我發表了題為《堅持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原則,推動中國走向民主、自由、法治、人權的強大繁榮國家》的發言。潘永忠先生對我說:“你的觀點和老萬是一致的。”那一刻,我心頭一震——原來我們在遙遠的兩端,卻看著同一個方向。我暗想,也許該去見見老萬,當面請教、傾心交談。沒想到,他竟已病重。那未能謀面的一次對話,成了我余生的遺憾。
知音難覓,天涯咫尺。
萬潤南先生的一生,是一段中國知識分子從理想到流亡、從風華到孤旅的見證。他出身名校,投身科技與企業,是那個時代改革的象征。然而,當國家的命運滑向專制與壓抑,他沒有隨波逐流,而是選擇了說真話——哪怕代價是自由、故土與安寧。
我也是一個流亡者。多年來漂泊海外,眼看中國的夢一次次破碎。每當聽到“自由”“尊嚴”“公義”這些詞,我就會想到他——那種不屈不怒,卻始終不肯沈默的聲音。他讓我明白,良知並非口號,而是一種即使在絕望中仍然堅持的信念。
他離開中國三十多年,卻始終沒有離開“中國”這個主題。他寫作、思考、發聲,用理性和溫度守護著自由的火種。他不喊口號,卻句句誠實;不帶仇恨,卻滿懷憂思。這樣的靈魂,才配得上“公共知識分子”這四個字。
在這個時代,說真話依然危險,做自由人依然艱難。有人或許會問:這樣的堅持還有意義嗎?我相信,萬潤南先生會微笑著回答——“有意義。”因為我們不能讓恐懼奪走靈魂,不能讓謊言抹去記憶。每一個仍然敢於發出良心之聲的中國人,都是他精神的延續。
我從未見過他,卻感受到他那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那是一種不求功名、不圖回報,只為對得起良心的力量。
他的一生,也許孤獨,卻不寂寞;也許失敗,卻不被遺忘。
先生已遠行,但他留給我們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姿態——
面對權力,仍敢於說“不”;身在流亡,仍不忘“回望”。
今天,讓我們以沈默致敬,也以行動紀念。願先生安息於自由的土地,願他生前渴望的那片自由天空,終有一日照耀在中國的大地之上。















